《统计》的教学反思6篇
教学反思是一个循环的过程,教师应该将反思作为持续性的实践,并将反思的结果应用到下一次的教学中。通过反思不断迭代和改进自己的教学实践,教师能够不断提高教学效果和学生的学习成果,实现教学的不断创新和发展。现在随着小编一起往下看看《统计》的教学反思,希望你喜欢。
《统计》的教学反思【篇1】
反思自己的教学,虽然比较注重设计一些贴近学生生活实际的统计活动,例如:“最喜欢的颜色”、“最喜欢的游戏”等素材,但对统计教学的目标定位理解却存在一定的偏差。
也许是对课改新理念理解不透彻,同时也受分数的影响,以前总认为试卷上又看不到学生统计数据的过程,显示出来的是结果,只要指导好学生怎样填写统计表和如何画好统计图以及正确回答统计图后面提出的问题就行了,这样做就能衡量出学生对统计知识的掌握程度。在实际教学中,尤其对学生统计意识的培养和统计过程中方法的指导做的不够充分。通过不断学习和交流,使我对统计的教学有了更清晰的认识,教学中,应努力做到以下几点:
注重体现统计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
统计内容具有非常丰富的实际背景,在现实世界中有着广泛的应用。我们通过选择现实情景中的数据,使学生理解它们的实际意义,注重对学生日常生活中问题的探索,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好好文库发布 WwW.HaOhaOwenkU.COM
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
统计实际上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定量刻画和把握,其结果通常都是真实可__的数据,这些数据一般都能客观地反映事物的真实面貌和发展趋势。在学生统计知识的学习过程中,要注重统计内容的真实性,让学生切实感受数据的客观性和用数据来说明问题的公正性。
注重在统计活动中学习统计的知识和方法
要使学生真正理解并合理使用收集数据、整理数据的知识和方法,最有效的途径是让学生真正投入到数据统计的过程中,将统计知识和方法的学习融于解决问题的活动中。在进行统计教学时,我们要重视学生对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体验,让每位学生经历统计的每一个环节。
《统计》的教学反思【篇2】
本节课中我主要是通过动手操作,让学生学会分类,并且能对一些东西按照适当的标准来分类整理,能整理成图或者表。在知识传授的过程中,我注重渗透一些相关的数学思想:分类思想、集合的思想、统计思想、一一对应的思想。
本节课我先通过数礼物,让学生初步体会到分类可以有不同的标准,以及分类的重要性。紧接着出示分气球,我先指定分类的标准,让学生在充分的动手操作中掌握分类的方法,学会用图或者表来表示整理后的结果。然后进一步探究其他分类标准得出分类标准不同,结果就不同。其间,我还渗透了“一个”与“一类”两个该概念的区分。在巩固练习的环节,我选取了课后的练习七的第一、二题,充分利用教材资源。之后我对本课的知识进行了拓展延伸,让孩子说说在自己身边有哪些分类?出示垃圾分类图片,让孩子体会到数学来源于生活,有服务于生活,同时培养孩子的环保意识。
课后我认真听取了几位老师的宝贵意见,帮助我更全面地认清了自己,让我发现自己存在的许多问题。
一、在时间的安排上还是有点前松后紧,到后面由于时间的关系,第二都练习也没有充分的展示出来。
二、在课堂中,有两次学生动手操作的环节,我生怕学生被桌上好看的气球卡片吸引住,所以每个环节都要进行纪律整顿。在今后的日常教学中我要多加强对学生行为习惯的养成。同时也要多向名师学习,提升自己驾驭课堂的能力。
三、让学生初步了解“一个”和“一类”的区别时,忘了进一步深究:都是增加一个气球,为什么你们一会儿增加一个数一会儿又增加一列这是为什么啊?让学生明确他们之间的区别。
四、在课堂教学中,教师提问针对性问题,是值得我一直研究和学习的问题。
以上是我在这次课中的不足之处,我会及时改正,不断进步。希望能在这次的反思中,找到自己前进的方向。
《统计》的教学反思【篇3】
本节课的知识是在一年级学生初次接触统计知识的基础上进行的。在教学中教师应注意组织学生参与实践活动,培养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有效地引导学生经历统计过程。在这里我以同学们喜欢的“动画片”引入,新颖、有趣、贴近学生生活实际,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该放哪部动画片呢?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呢?”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识冲突,激发了学生探索的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联系生活实际,给学生一个广阔的思维空间和展现自己的机会。让学生充分感受到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
将过去的老师讲变为学生自己寻找解决问题的方法,有意识的培养学生主动探索的精神。通过调查方法的变化,使学生体会到解决问题策略的多样性。在学生兴趣正浓时,又结合学生喜欢的体育活动来组织调查,小组合作前,教师提出了十分明确的合作要求及注意事项,为后面的调查作好了准备。
在小组合作调查中,教师巡视、指导,与学生一同投入到调查之中,将传统教学中单项或双向交流改变为师生、生生之间的多向交流,促进了学生之间良好的人际合作关系,同时也使学生经历了搜集、整理数据的过程,从活动中体会到成功感。使学生认识到统计的结果和调查的人数必须一致。
总之这节课能较好的体现了课程改革的新理念,从整体上创设了一个完整的情境,围绕“该放哪部动画片?同学们的意见不统一怎么办?”这一问题展开讨论,同学们情绪高涨,主动参与。教师只是一个情境的创设者、知识的引导者、活动的组织者。在今后的教学中,要进一步加强研究,勇于实践。
《统计》的教学反思【篇4】
《统计》这部分内容的编排主要是结合学生的实际生活,让学生经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的过程,使学生初步了解统计的方法,认识统计的意义和作用。这节课我从学生生活实际出发,使学生在具体的操作活动中经历了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整个过程,激励学生自己在实践中思考,从中发现问题并解决问题。
本节课的教学我以学生为本,从学生的兴趣与知识经验出发进行教学,并注重方法选择的最优化。
课上,我从学生喜欢的课外活动出发,让学生统计本班学生中有几人爱踢毽子,几人爱跳绳,几人爱跑步……然后让学生思考怎么才能知道喜欢各种活动的人数,学生的积极性一下子得到了提高,有的说让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站起来,然后数数人数;有的说给每人发一张卡片,自己喜欢哪种就写上哪种活动的名称,交给老师后再数;有的说老师把活动名称写在黑板上,老师让学生以组为单位上台分别在自己喜欢的项目下打“√”,再数数喜欢各种课外活动的人数分别有几人……尔后让学生通过比较感受到用“正”字记录信息的最优化。然后,根据信息设计统计表,通过观察统计表,让学生回答发现了什么?又能提出什么数字问题?在这一环节,不但要求学生语言的完整性,而且让学生区分发现与提问题的不同,最后根据统计表绘制统计图。
在绘制统计图时,发现有的学生把方格用铅笔涂得满满实实的,既浪费时间也不美观,而有的学生是用尺子笔着在方格内画斜线,当时我并没有急于作出评价,而是学生绘制完后,我把两种方法展示出来让学生比较哪种方法更简便,更美观,通过观察和动手学生得出第2种方法更好。
在教学中发现学生在收集、整理数据时不细心,出现错数现象,因此教学中教师要让学生探究怎样不会数错、或漏数,真正学会收集整理数据的方法,培养学生认真、细心的良好学习习惯。
《统计》的教学反思【篇5】
在教学这部分教材的时候,从学生感兴趣的游戏入手,让学生亲历掷硬币,学生亲自动手实践,体验观察事件发生的可能性,研究游戏规则的公平性,用分数表示可能性,亲历知识的形成过程。在教学活动中,为了使每个学生都能亲身体验知识的形成过程,我采取了小组合作的学习方式,让每个孩子都能感悟事情可能性发生的特点,让他们在快乐中学习,有着以下一些感受:
让学生在操作活动中学习数学。在教学中,我将学习的主动权交给学生。教学活动中学生亲自经历对随机现象的探索过程,引导学生学生首先猜测结果发生的可能性大小;然后让学生亲自动手进行试验,通过经历统计小组、全班的抛硬币正面向上的次数的过程,让学生发现当次数增多时,慢慢接__均数,最后出示科学家的实验结果,让学生感受到当次数越来越多时,几乎等同于二分之一,从而说明规则是公平的。
让学生在合作交流中感悟。整节课是由各种活动贯穿其中,有抛硬币、扔骰子、设计转盘、小小设计师等活动,充分体现了课程标准中数学的生活性,让学生通过合作、交流,从而解决问题,交流自然有效,整节课在学生的积极参与、民主和谐的氛围中使学生获得了大量的数学信息和数学知识,让数学学习成为一个生动活泼、主动而富有创造意义的过程,使学生的玩中学、学中玩,课堂气氛非常活跃。体现了数学教学的有效性。
注重数学学习的情感化。改变学生的学习状态是新课程改革的核心理念之一。在课堂上,教师要学会尊重并引导学生大胆表达自己内心的想法,营造了平等、民主、和谐的师生关系,鼓励学生发现问题,提出问题,敢于质疑,乐于交流与合作,在学习活动中尝到成功的喜悦,建立自信心。
上完这节课后,我的感觉就是如果仅仅让学生活动,有时可能对知识的理解还有困难,因为事件发生的可能性在实际实践的时候还有一定的误差。可能性的大小是很难通过实验来得出的。因为做试验的话,一定要建立在实验次数足够多的基础上,而在课堂上要做大量的实验那是不可能的,学习了其他教师的课堂后,我想如果把抛硬币这个实验留在课前让学生完成,课堂上让学生理解他们发生的可能性事相等的就可以了,最后通过例题来提升学生的解决问题的能力,从而达到学习目标。
《统计》的教学反思【篇6】
统计是在学生已有的知识和经验的基础上,让学生进一步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一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通过这些教学内容,使学生了解统计的意义和作用。本课教材与上一册的教材比,最大的变化就是随着统计数据的'增大,条形统计图的每格代表2个单位或多个单位。
教学一开始,以小朋友非常感兴趣的“喜羊羊与灰太郎”引入,新颖、有趣,使学生在开课阶段情绪就处于十分活跃的状态。要想知道四个卡通人物中,喜欢哪一个的人数最多,用什么方法能知道?这一问题情境的创设调动了学生的内在知道冲突,诱发了学生探索热情,使学生体会到统计的必要性,统计与生活密不可分。
第二,实践活动。①全班参与收集过程,强调语言完善。②如何记录调查得到的数据?学生就记录的符号有打“√”、画“○”、画“△”、画“正”字等等,学生一致认为用画“正”字的方法比较简便,全班一起用这种方法记录。引出统计图后,发现“一格表示1”格子不够的问题,共同探讨出“一格表示2”的方法,从而解决了这一课时的重点。
从准备试讲到比赛我收获颇多,同时也认识到自身在课堂教学方面的诸多不足:1、让每个孩子经历收集过程中,我忽视了督促在黑板上记录的孩子,导致统计的总人数和班上的总人数不吻合。2、在学生画统计图的时候,花的时间太长,导致拖堂。3、分析统计图之后,应对孩子加以追问。例如:统计全班喜欢的体育运动,最后问“看到这幅统计图,你想对学校提什么建议?”有的孩子可能会说,或都引导他说:“喜欢游泳的小朋友这么多,我想建议学校开设一个游泳兴趣班,使这些小朋友的兴趣得到更好的发展。”这样一问,又可以给这节课增添一点点色彩了。
总之,在小学阶段就要重视对学生统计观念的培养。引导他们真正投入到统计的全过程,体会到数学为生活服务,从而实现“人人学有用的数学”。
整堂课肯定还存在许多的不足,在以后的教学中我会慢慢地改正。通过这样的磨炼过程,让我的课堂教学又有了新的进步,我会继续努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