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好文库范文大全内容页

乡愁语文教学教案

2024-05-22 19:30:01互联网范文大全手机版

乡愁语文教学教案优秀5篇

好好文库小编精心整理乡愁语文教学教案,希望这份乡愁语文教学教案优秀5篇能够帮助大家,给予大家在写作上的思路。更多乡愁语文教学教案资料,在搜索框搜索

乡愁语文教学教案精选篇1

一、教材内容分析

《乡愁》是人教版语文九年级下册第一单元第一课,是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作品,诗中表现的是许多文学作品共同的主题——乡愁。《乡愁》借助时空的变化来推进诗情的抒发,表现了诗人对祖国、对家乡的深情思念。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可感的意象将抽象的情感具体化,是一首游子思乡的深情恋歌,是一首如泣如诉、动人心魄的真挚情诗。意象独特,构思精巧,形式完美,表达了一个深刻的主题,给我们极强的审美感受。

二、教学目标

1、理解诗人以独特的意象抒发思乡之情的手法及借助时空变化来推进抒情的特色。

2、通过诵读品析、自主学习、合作探究,准确理解诗歌的主题。

三、学习者特征分析

1、学生一周回家一次,对“乡愁”有较深的感受。

2、学生都是十四五岁的学生,思维活跃,语文学习兴趣较浓厚。

3、学生有一定的理解和感悟能力,能感受浓浓的乡愁。

4、学生结合以前讲过的诗歌鉴赏技巧,能够理解和感悟本诗。

四、教学策略选择与设计

1、自主学习策略,学生提前预习,掌握字词,初步感受本文情感。

2、合作交流策略。

3、以问题研究和学生活动为中心的策略。

4、学教并重。

五、教学环境及资源准备

教学环境:多媒体

资源准备:自制的《乡愁》ppt

六、教学过程

(一)走近乡愁(循环播放《故乡的原夜》的曲子)

对于背井离乡、漂泊在外的游子来说,“回家”是他们最大的愿望、最美的梦想。然而,因为种种原因,一些人却有家不能回、有亲不能见,于是,就有了那一首首流传千古、满载思乡之情的诗章。今天,我们一起欣赏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大屏幕显示课题)

(二)倾听乡愁(循环播放《故乡的原夜》的曲子)

1、首先我们一起熟悉本文的作者。(点击余光中)

余光中,当代著名诗人。祖籍福建,1928年生于南京,1950年赴台。但他却与大陆有割不断的血脉联系。《乡愁》就是诗人思乡的代表作。现在,我们一起倾听《乡愁》。

2、多媒体播放《乡愁》(在听的过程中,仔细体会诗中蕴含的感情)

3、深情的诵读,让我们感受到浓浓的乡愁。朗读是语文的基本功之一,读诗,更要注意把握节奏和重音。下面,我们一起来看这首诗的节奏和重音。斜线表示停顿、着重号表示重音。我先为大家诵读一遍。

4、我们再次倾听《乡愁》,同学们可以小声跟读。下面分组朗读,注意感情。( 出自 wWw.HaoHAOWEnkU.Com )

(每组推荐一个同学,朗读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三)品味乡愁

1、诗人借助时空的变化层层推进诗情,请把表示时间变化的词找出来。

明确:这四个词分别是: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板书)。

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人生的四个阶段。而这四个阶段,恰恰是诗人的整个一生。

2、整首诗都是围绕着乡愁来写的。请同学们思考一个问题,诗人为何有这么多的乡愁?如果他不曾远离亲人和家乡,会不会有这么多的愁绪呢?

远离家乡,远离亲人,远离故土,所以,这浓浓的乡愁牵动了诗人的一生。

3、乡愁本是一种非常抽象的情感,诗人却用具体可感的事物把乡愁形象化,请同学们找一找,这首诗用了哪些具体事物表现乡愁?

明确:作者用比喻手法,把浓浓的乡愁浓缩在四个具体的事物上:

邮票、船票、坟墓、海峡。(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4、这些形象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感情?

邮票:(返回画面,女同学读一节)小时候离家读书,外出求学的少年思念母亲,可路途遥远,只有让这枚小小的邮票把心中的思念带给远方的母亲。真是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板书:邮票小小,含情依依)。

船票:(返回画面,男同学读第二节)长大后,为生活所迫而奔走他乡,这时候,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惦念。那缕缕的乡愁,只能寄情于那窄窄的船票。真是船票窄窄,相思殷殷(板书:船票窄窄,相思殷殷)

请同学们结合画面,仿照前两节的形式,用自己的话把三四节的内容讲给小组里的人听。(学生发言后,老师可做总结)

坟墓:(教师读第三节)不管是小时候,还是长大后,乡愁都有所寄托与排遣。可是,当诗人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时,却再也看不见母亲慈爱的笑容。一方矮矮的坟墓把我与母亲永远的隔开了。所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板书:坟墓矮矮,哀痛深深)

海峡:(齐读第四节)而现在,这浅浅的海峡,又把我与祖国隔开。它阻断了多少亲人的团圆梦,它又使多少人骨肉分离;这浅浅的海峡之水,是游子的思乡之泪,是中华民族、炎黄子孙的乡愁之泪!所以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板书:海峡浅浅,乡愁浓浓)到这里,诗人把乡愁推向极至,暗示了只有祖国统一,心中的乡愁才得以了结。由个人的思乡念亲推广到普遍的家国之思。

小结:诗人从生活中选取了“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四个物象来寄寓情感。邮票虽小,牵系绵长母子情(屏幕显示:母子情),船票虽窄,负载浓浓夫妻情(屏幕显示:夫妻情),坟墓虽矮,却是生死别(屏幕显示:生死别),海峡虽浅,更使游子乡愁无尽(屏幕显示:故乡情)。看似平常、单纯的事物,蕴涵着饱满的诗情。这就是诗人常用的技巧之一:托物寄情(板书:托物寄情)。这种方法的最大特点就是把抽象的感情表达的形象、具体。

5、让我们再一次倾听《乡愁》(多媒体播放《乡愁》)

6、下面,我们带着感情来背诵这首诗。之后,每组推荐一个代表为大家背诵。

(背诵可一人独立完成,也可两人或三人合作)

(四)感悟乡愁—ザ杂诔て谄泊的游子来说,家园的影子最让人牵绊,乡愁更是挥之不去,

(五):作业:

1、熟读、背诵余光中的《乡愁》。

2、搜集并整理思念家乡的古诗词。

板书设计

乡愁

小时候——邮票小小、含情依依、母子情

长大后——船票窄窄、相思殷殷、夫妻情

后来——坟墓矮矮、哀痛深深、生死别

现在——海峡浅浅、乡愁浓浓、故乡情

乡愁语文教学教案精选篇2

教材分析

乡愁作为人类普遍的一种情结,是诗歌创作历久常新的主题之一,文学史上留下了许多抒写乡愁的名篇佳作,余光中的《乡愁》便是其中情意深长动人的一曲,因为他抒写的不是一般游子的思乡之情,而是在特殊年代由于海峡阻隔而产生的对大陆的思念之情,更是漂泊到孤岛上去的千千万万人的思乡情怀,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层层推进,生动形象地抒发了乡关之思、故国之恋。全诗构思精巧,复沓手法以及叠音词的运用更增强了诗的音韵美。

教学目标

1、通过朗读品悟,引导学生体会诗人浓浓的思乡爱国之情。

2、通过比较赏析,引导学生感悟诗歌的意象美。

3、培养学生的朗读能力、鉴赏能力,激发学生表达情感的欲望。

教学重点

引导学生结合生活体验去感受诗人的情感。

教学难点

正确理解和把握诗中的四种意象。

教学方法

诵读法、讨论法、比较法。

教学过程

一、听一听:创设情境,导入新课。

(课间多媒体播放音乐)

导语:同学们,你们从刚才的音乐中听出了一种怎样的情感呢?(乡愁)是的,游子思乡、故土难忘,这是人类的普遍情感。由于政治原因,台湾海峡将台湾与大陆阻隔半个多世纪,台湾人民对大陆故乡的思念与日俱增,对两岸和平的渴望日趋强烈。今天我们就来学习一首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诗作——《乡愁》。(板书课题、作者,多媒体显示全诗)

二、读一读:感受诗味,体会诗的情感美。

⒈、教师示范朗读。(多媒体配乐)

⒉、学生自由朗读,师指导、解疑。

⒊、学生试读课文。

⒋、师生点评指导。

板书:母子别新婚别生死别故园别

⒌、把握诗歌主题。

⑴设疑:大家读过不少抒写乡愁的诗,与一般乡愁诗相比,这首诗在情感上有什么突出的地方?从哪儿可以看出?这一处该怎样读?

⑵补充资料图片,进一步体会两岸同胞渴望祖国统一的爱国情怀。

⒍深情齐读诗歌。

三、议一议:比较鉴赏,体会诗的意象美。

1、出示改诗,引导学生比较、品评。(多媒体显示)

设疑:

⑴乡愁是一种大家都可能曾经体验过可又说不清道不明的情感。读了原诗,你觉得余光中是怎样将乡愁形象地展现出来,使你对乡愁有了一些具体的感觉?(运用了几种具体的事物来表现)

⑵乡愁怎么是邮票、坟墓?这些事物会使你产生怎样的联想?老师改写的诗有没有这种效果?

2、学生思考、交流、发言。

3、引导学生理解何谓意象。

明确:诗歌一般是通过创设意象来抒发情感的,创设意象就是借助某一事物,把自己的感情寄托于其上加以表达的写作手法。在这首诗中,作者把对故乡的思念之情寄托在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些事物上,使说不清道不明的乡愁变得具体可感了,并且能给人以丰富的联想。

4、美读:想象情景,体会情感,读出韵味。

四、写一写:拓展迁移,体验人生的情感美。

1、请根据以下情境,结合自己的生活体验,仿照诗句,用具体的事物来抒写乡愁。

①情境:中秋月圆之夜,作为一名住宿生,当你独处寝室,这时,乡愁是______。

②学生自创。

2、学生思考、创作、交流,师生共同点评。

五、布置作业。

1、背诵这首诗。

2、仿写诗歌。

板书设计

乡愁(余光中)

母子别邮票

新婚别船票

生死别坟墓

故园别海峡

乡愁语文教学教案精选篇3

教材分析:

《乡愁》以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抒发了浓郁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盼望祖国早日统一的美好愿望,具有强烈的现实感和鲜明的时代感,具有以往的乡愁所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通过学习本诗,进一步培养和提高学生鉴赏诗歌的能力及审美情趣,并在此基础上学习创作小诗,抒发自己心中所想、所感。

教学目标:

1、理解本诗深刻的主题,独创的意象,精巧的构思和近趋完美的形式。

2、培养学生有感情的朗诵能力、品味语言的能力、自学探究能力及团结合作精神。

3、深刻理解作者的乡关之思、怀亲之情、及更为深沉的爱国情怀,将感情上升到激励学生对祖国的热爱,对祖国统一的期盼。

教学重点:

体会意象和构思对表达乡愁的作用。

教学难点:

对诗中四种意想的体会和把握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故乡,是每个离家的人都魂牵梦绕的地方,它是起点也是终点,是开始也是结束离开故乡,有时带着憧憬、梦想去追求自己的理想,有时带着寂寞惆怅和一份深沉的苍凉去奔波,但不管怎样,家乡总是游子心中最温柔、最留恋的地方同学们想家的时候还可以常回家看看,可是那些远离祖国,漂泊异乡的游子,因为海峡的阻隔,亲人们长期不得相见,那才是真正的愁呀,真正的痛啊!

二、作者简介

让我们先来认识一下作者吧,哪个同学根据你积累的资料,简要的把你所认识的余光中先生介绍给大家。

三、指导朗诵

1、听录音朗读,感受一下诗的感情基调和诗的朗读节奏(播放课件学生全神贯注地听录音朗读深沉、图文并茂,学生深深地被感染了)

2、明确感情基调、语速(深沉中略带哀伤的,缓慢的)

3、划分诗的节奏

4、老师作示范朗读(配上著名音乐家马思聪的《思乡曲》)

5、指名朗读

四、分析、解读本诗

1、这首诗抒发诗人什么样的感情?(抒发诗人对家乡对祖国的思念之情)

2、要把这种看不见摸不着的抽象的感情具体表达出来,就要借助意象,意象就是诗中的形象请同学们帮老师找找看,这首诗借助什么样的意象表达这浓浓的思乡之情?(板书:邮票、船票、坟墓、海峡)

3、诗中分别表达了怎样的乡愁呢?请同学们分小组讨论,想景悟情,再现诗中的内容,用语言表达出来(生六人一组,师来回巡视,具体指导)

(通过联想,演释诗的内容:小时候,作者出外求学,当夜静时总想起母亲,就拿笔写信,望着那小小的邮票,他希望这邮票能带去他对母亲的思念之情后来他渐渐长大了,成家立业了,为了养家糊口,外出工作每当要回家时,望着那窄窄的船票,想着新娘做好了可口的饭菜在家等待着;后来作者回到朝思暮想的家乡,母亲却在一方矮矮的坟墓里,作者心酸极了,那种辛酸是无法言喻的而现在,作者己经是白发苍苍的老人了,他站在高山上,眺望祖国大陆:这浅浅海峡饱含着多少人的辛酸泪水,什么时候祖国才能统一啊!板书:思乡、怀亲、爱国)

4、通过朗读,想景悟情,我们己经感受到诗人独具的艺术匠心现在我们一起来欣赏这首诗,这首诗美在哪里?同学们可以从结构、主题、意境、修辞等去欣赏(生议论明确:小小的、窄窄的、矮矮的、浅浅的、富有音乐美小时候、长大后、后来、现在,富有结构美)

小结:乡愁是一种抽象的情绪,诗人从平凡的生活中提炼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这一组意象作为乡愁的对应物,收到了具体、生动的效果这些意象,形式上看起来是并列的,从感情的抒发来看,则是层层推进的由乡关之思、怀亲之情、至更为崇高的爱国深情,具有以往乡愁不可比拟的广度和深度构思精巧、结构整饬、旋律优美

5、再次朗读全诗,体会感情,试着背诵(三分钟后,师生齐背)

五、激情抒怀

乡愁是苦涩的也是醉人的,是一缕缕扯不断的情思,是对家的向往,是对根的企盼不论漂泊多久,不论身在何处,当夕阳西下,当晚风吹拂,总有那么一抹淡淡的愁绪萦绕在心头……如果你是这位凭栏而立的老者,站在海峡的彼岸,眺望大陆的方向,心里会想些什么?你又想对大陆说些什么呢?(鼓励学生畅所欲言)

是啊,山水也许能隔开一切,却隔不断两岸同胞血浓于水的骨肉深情!相信这深情总有一天会填平这浅浅的海峡,到那时,“月圆人也圆”!

六、迁移拓展

1、仿句

这首诗作者通过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寄托了浓浓的思乡之情,其实除了这些事物外,还有许多东西能触动我们的心灵,请同学们结合自己的理解,用具体的事物为"乡愁"打个比方(略思片刻,指名回答)。

同学们说得很好,我们可以把这些句子整理起来,就是一首很美的乡愁诗了,同学们尝试做诗人了。

2、各领风骚话说愁

乡愁、离愁、忧愁历来是文人墨客吟咏的题材,请说出带“愁”字的诗句,如能指明作者更好(多媒体演示积累的有关"愁"的诗句,学生快速地抄写在笔记本上,积累妙词佳句)。

板书设计

乡愁

于光中

小时侯:邮票、思乡

长大后:船票

后来:坟墓、怀亲

现在:海峡、爱国

教学反思:

《乡愁》是一篇充满人文,饱含感情的诗歌,教师用心去教,用感情教,创设情境感染学生,努力使师生的感情融人作者浓浓的乡愁之中,产生心灵上的共振。

1、课堂导入设计新颖,歌曲《想家的时候》渲染气氛,配以诗意的导言自然引人新课,让学生引起感情上的共鸣,奠定感情基调。

2、突出探究创新的特点体现了"诵读——解读——激情——拓展"的教学模式,这是在课改实践中摸索出来的一个新型教学模式,其核心是:"读熟、悟透、情扬、迁移"这堂课这四大块很清晰:解读环节中,学生在整体感知的基础上,在小组中想景悟情,描述诗的内容,让学生主动参与,做到师生互动,生生互动激情环节中,用多媒体创设情境,感受并抒发盼归深情拓展的环节,让学生模仿诗中的意象为乡愁打一比方,激活了学生创新的思维"各领风骚话说愁"注重引导学生积累知识。

3、多媒体教学手段对课堂教学起到了恰到好处的辅助作用,体现了课堂资源的整合课前的歌曲欣赏《想家的时候》再加上如泣如诉的《思乡曲》作为背景音乐,都给人以审美的熏陶和艺术的享受。

乡愁语文教学教案精选篇4

教学重点:

1、朗读,把握节奏,重音,体会诗歌的意境与情感。

2、探讨诗歌的主题。

3、品味诗歌的感情,学习抒发抽象情感的方法。

4、阅读迁移训练。

教学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掌握现代诗的阅读方法与技巧,提高阅读水平。

2、学习借物抒情的写法。

3、透过反复诵读,体会作者深沉的思乡之情和爱国情怀,激发学生爱家乡、爱祖国的思想感情。提高学生维护祖国统一的思想意识。

教学难点:

1、深层理解文本,理解本诗的形象化手法所表现的具体含义。

2、引导学生进入情景,把握诗歌的感情基调。

教具安排:ppt教学课件flash课文配乐朗读课件

教学课时:安排1课时

教学过程:

一、课前播放思乡歌曲,创设情境:

导言:同学们,每到周五,你们最想做的事情是什么?如果将来你远离故乡,远离亲人,在遥远的异地工作生活,最容易产生一种什么感情?

(思乡之情)

“游子思乡”是中国诗歌一个永恒的`话题,自古以来有多少文人骚客抒发过这种完美的情愫。那么,请同学们回顾你以前学过或读过的作品,说出有关描述乡愁的诗,词,曲。

有关作品:

1、苏东坡的《水调歌头。明月几时有》

“人有悲欢离合,月有阴晴圆缺”“但愿人长久,千里共婵娟”

2、李煜的词《虞美人》“问君能有几多愁,恰似一江春水向东流”

3、马致远的曲:《天净沙。秋思》

“枯藤老树昏鸦,…….夕阳西下,断肠人在天涯”

4、王湾《次北固山下》“乡书何处达,归雁洛阳边”

5、崔颢的《黄鹤楼》“日暮乡关何处是?烟波江上使人愁”

6、李白的《静夜思》“举头望明月,低头思故乡”

是阿!游子思乡,故土难忘。抹不去的相思,挥不走的乡愁,牵动着多少游子的心!风流少帅张学良,困居台湾几十年,有多少离愁别恨,客死他乡,团聚梦难圆?多少年来,由于历史的原因,台湾人民与大陆两地相隔,饱受相思之苦,因而对乡愁有着其他任何时代不可比拟的深刻的理解。其乡愁诗也是异彩分呈。这天,我们一齐来欣赏台湾著名诗人余光中的《乡愁》。[幻灯片]

二、简介作者,了解写作背景:[幻灯片]

展示幻灯片后补充:

1928年余光中出生于南京,1949年随国民党军到台湾,台湾与大陆由于人为的长期隔绝,有近四十年不通来往,漂流到孤岛上去千千万万的同胞无时无刻不在思念着祖国和亲人。余光中也不例外。余光中在台北的办公室靠着台湾东海岸,他说:“我看太平洋和美国有什么意思?这也许是天意,我凭窗而立,就能够直视海峡,能够眺望香港,能够一生守望着我的大陆。大陆是母亲,台湾是妻子,香港是情人,美国是外遇。”这一番话让我们感受到余光中的故园情结是多么的浓烈!1972年,饱尝了23年乡愁之苦的余光中最后按捺不住,在台湾的寓居内,用了仅仅20分钟时间创作了《乡愁》,唱出了两岸人们共同的思乡曲。1992年余光中第一次回大陆探亲,圆了43年来的思乡梦;20__年春节,余光中在中央电视台亲自朗诵了这首诗。此刻就请同学们听听这首诗的配乐朗读,感受诗人的浓浓乡情。

三、朗读

1、课件朗读

2、学生自由朗读

3、朗读节奏与重音的划分。(展示幻灯片)

四、赏析全诗:

1、思考讨论:[幻灯片]

(1)、诗中有四个表示时间的词语像一条红线贯穿全诗,请找出这几个词语。

(2)、四个时间序词,代表了四个人生阶段,作者透过哪些具体可感的形象来表达这种难以言尽的情感?那么作者的这四个人生阶段又各因什么而愁呢?

(3)、有人说把诗歌的第四节删去会更好,你认为呢

2、归纳板书(幻灯片)

补充讲解:

(1)小时候长大后之后此刻

(2)诗人将抽象的乡愁描述为“邮票”“船票”“坟墓”“海峡”使乡愁有了寄托,变得具体,形象,生动,感人。

小时侯外出求学,“小小的邮票”,使作者能够用家信来寄托对母亲,对故乡绵绵的思念;

长大后,出外谋生,为生活而奔波,除了对母亲的思念,又增加了对爱人的思念,“窄窄的船票”能使作者回家与爱人团聚,了却作者无尽的牵挂。

之后,“一方矮矮的坟墓”使我与母亲永久生死相隔,永生无缘再见,也许,在母亲临死时还满含热泪盼望着团圆!

此刻,“一弯浅浅的海峡”(指什么?指台湾海峡)使多少骨肉同胞两地相隔,日夜思念!诗人将个人的故乡之思上升到了代表千千万万人的家国之思。暗含了渴望亲人团聚,祖国统一的强烈愿望。主题更为深刻。

(3)如果去掉第四节,充其量只是一首普普通通的思念故乡的诗;有了第四节前三节就成了铺垫,这一节画龙点睛,把个人的思乡之愁升华为普遍的家国之思了(国愁与民愁)。

五、欣赏歌曲《乡愁四韵》。

(此刻,音乐家已经把这首诗谱上乐曲,赋予了乡愁更深刻的含义,请同学们欣赏音乐,体会那种浓浓的思乡之愁)

插入:两案形式分析

游子的思乡之愁,感人肺腑,催人泪下。目前,我们党和政府正用心采取相应措施,促使两岸和平同一。台湾政界重要人物(连战、宋楚渝)也频频访问大陆,两岸前景一片光明。了切台湾人民思乡之愁的那一天肯定不远了。

六、分析本诗的写作特点。

1、结构整齐,且成功运用反复手法(乡愁是……在这头……在那头……)和叠音词(小小的,窄窄的……),使诗歌富有音乐美,好读易背。

2、比喻新奇,把这种难以言尽的抽象的乡愁寄托在四个具体形象上。(借物抒情)

让学生再次深情朗读课文。

七、课堂练习(幻灯片)

八、欣赏其他诗人写的“乡愁诗”。(幻灯片)

九、作业布置(幻灯片)

教学后记:

1、用音乐导入及熏陶效果十分好。

2、朗读还能够延长一些时间,多读几遍。

3、多联系目前的两岸关系。

乡愁语文教学教案精选篇5

【教学目标】

1.通过抄写诗作,感知诗行、诗节等作品外观特征;

2.通过诵读诗作,体验这首诗回环往复的声韵特色;

3.通过替换喻体,探究本诗运用的表达手法和效果。

【课前准备】

复印余光中《乡愁》手迹及40岁左右青年照(本诗写于作者43岁时),制作PPT。(手迹和照片见百花文艺出版社《余光中集》第一卷、第五卷书前照片页)

印发本课学习单。

【教学过程】

一、导入诗歌

PPT投影余光中《乡愁》手稿,导入新课,简介余光中及其创作手稿。

让学生照着手稿把诗歌抄写在笔记本上。抄好后,要求轻声读一读,用笔勾画出最能打动自己的诗句。

二、读诗之外观

观察学生是“横抄”还是“竖抄”,借此点出现代诗歌“诗行”和“诗节”的概念,明确诗行和诗节是现代诗歌重要的表达手段。

明确:这首诗一共4小节,共16行。外观布局排列整齐,一行行、一节节排列下来,给人爽朗之感。

三、读诗之声韵

齐读诗歌,边读边感受,说说这首诗在声韵上有什么特点。

(学生一般回答是押韵。辨析何为押韵——韵母相同的字。)

明确:此诗并不押韵。

追问:此诗并不像常见诗歌那样采用押韵的方式,但为什么读起来会有如押韵一样的、和谐顺畅的声韵效果?

(教师带领学生勾画诗歌每小节相同的句式以及重复的诗句,圈出表明时间的词:小时候—长大后—后来啊—而现在。)

明确:这首诗音律上的特点是回环往复。正因如此,读起来有一种回环上升、层层推进、和谐悦耳、一唱三叹的音韵美感。

学生再读。

(教师用领“读”的方式,加以辨析,由形到声,声入心通,带领学生不断深入作品。)

四、读诗之手法

(一)请学生分享初读时勾画出的打动自己的诗句。

学生勾画圈点集中在每一节第二句,还有“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等处。

(二)重点品读四个比喻句

PPT展示四个比喻句(略)

1.展开想象,说说对这四句诗的理解,并体会其中蕴含的感情。

明确:四个比喻句分别表达了对母亲的想念、对新娘的思慕、对亲人的思念、对故乡祖国的深沉的爱意。

2.四个比喻前后顺序上的安排有什么讲究。

明确:步步扩大,层层深入,节节升华。

3.联系诗中的“这头”“那头”“里头”“外头”,体会这些词语给人怎样的感受。

明确:“这头”“那头”“外头”“里头”的用词拓宽了空间,诗人在这样的时空环境中阻隔,时空迢遥,可望而不可即,痛苦思念。乡愁是一种说不清道不明、剪不断理还乱的感情的泥石流,但是作者用四个比喻,让这种复杂的复调的情感具象化,化抽象为具体,表达自己的乡愁。乡愁是对母亲的思念,是对妻子的思念,是对逝去的亲人的思念,是希望台湾早日和祖国团圆的热切期盼。读完全诗,我们受到感动。

五、读诗之意象

意象是诗歌中寄寓了诗人主观情感的事物,一般都是名词性的具体事物。这四个比喻句的喻体——“邮票”“船票”“坟墓”“海峡”,就是意象。

(一)用其他的事物来替换诗中原来的喻体,仿写一个新的比喻句(诗中其他语句可以稍做变化)。

教师示范:小时候/乡愁是一封薄薄的家书/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分组活动:每个小组负责一个小节,仿写一个小节中的比喻句。

(学生仿写;教师巡视,及时判断,指出其正误优劣,相机指导;全班交流。)

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辆旧旧的自行车/我在后头/母亲在前头

长大后/乡愁是一根短短的电话线/我在这头/亲人在那头

后来啊/乡愁是一场旧旧的电影/我在外头/记忆在里头

而现在/乡愁是一张薄薄的照片/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不恰当的'示例:

小时候/乡愁是一张长长的信纸/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长长的”不符合原诗意象前修饰语的语境。

长大后/乡愁是一封薄薄的信封/我在这头/母亲在那头

点拨:“信封”与原诗第一节“邮票”重复,没有显示原作不同生命阶段意象选择的独特性和个性化。

后来啊/乡愁是一张黑白的遗照/我在外头/母亲在里头

点拨:过于直白,让读者一览无余,不够含蓄。可以换成“乡愁是一个小小的镜框”。

(二)组织学生讨论将改写与原作做细致比较,引导学生感受体会原诗写作中遣词造句的创造、意象选择的精美、分寸把握的匠心。

小结:原作意象选择得精美圆熟,鲜明突出。意象前修饰语对意象的反衬,形成情感表达的张力:小小的邮票,窄窄的船票,矮矮的坟墓,浅浅的海峡,作者把意象写得小巧精致,那份浓浓的乡愁却在小小的意象中自然流露。邮票小小,思念深深;船票窄窄,情愫长长;坟墓矮矮,痛苦无穷。尤其是浅浅的海峡,读到“浅浅”二字,我们似乎瞬间感受到了来自诗歌的一种虹吸,一种纠缠,一种撕裂,读到了许许多多的审美快意,这就是诗歌的张力。

(三)背诵诗歌。

六、布置课后作业

1、阅读余光中《乡愁四韵》《民歌》,运用本课学到的知识加以赏析。

2、模仿《乡愁》的格式,在下列题目中任选一个,写一首三段构成的诗歌。

选择题目:“友谊”“青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