当前位置:好好文库范文大全内容页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

2024-06-02 23:09:02互联网范文大全手机版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1)

教学内容:

三上P18参观饮料加工厂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情景,感知平移、旋转现象。

2、初步了解平移和旋转现象在生活中的应用,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联系。

教学重难点:

判断平移和旋转运动。

教学准备:

图片、多媒体课件。

教学过程:

一、拉动经验,初步感知

1、同学们,首先请大家欣赏一组图片(课件展示),认识的就大声地说出来。

第一幅图:摩天轮; 第二幅图:旋转门; 第三幅:观光电梯

第四幅图:扶梯; 第五幅图:健身器; 第六幅:跳楼机

师:你能比划一下:这六种物体各是怎样运动的?(你先自己在下面试试)

第一幅图:摩天轮

第二幅图:旋转门

第三幅图:观光电梯

第四幅图:扶梯

第五幅图:健身器

第六幅图:跳楼机

2、老师发现刚才同学们模仿得很像,比划得很到位,那么你能根据这些物体的运动方式,给他们分分类吗?试试看。

谁来谈谈你的想法?

生1:我分了两类。摩天轮、旋转门、健身器都是转动的,我把它们分为一类;观光电梯、扶梯、跳楼机都是上下运动的,分为一类。

生2:我分了三类。摩天轮、旋转门、健身器是一类;观光电梯和跳楼机是上下运动的,一类;手扶电梯是斜着的,它自己分为一类。

3、总结提升

师:看来同学们都同意把摩天轮、旋转门和健身器分为一类,像这样的运动现象(师在黑板上画图示 )你们认为用什么名字来形容最形象?

生:旋转。

师:嗯,这个名字确实挺形象。(板书旋转在 上方。)和数学上规定的一样:物体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转动,这样的运动现象叫做旋转。

师:对于扶梯、观光电梯、跳楼机三种物体的运动有分歧,用手势模拟一下它们怎样动的,并在黑板上画出示意图 )你觉得它们有没有相同之处呢?

观察和思考后,生:有。它们都不是在转动,虽然扶梯在向斜上方移动,跳楼机是上下在动,但它们都是直直地在移动。

师:说得多好!大家再来看看这三个物体是不是都在直直地、平平地移动。所以,可以把它们分为一类。

学生豁然开朗:真是这样的。

师:来,谁能也给这样的现象起一个名字?

生:老师,是不是叫平移呀,我以前好象在哪儿听到过这个名字。

师赞许地摸了摸他的小脑袋,说:对,就是平移。(板书在 上)

4、动作体验

(1)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平移运动吗?(让学生说怎么做的)

(2)抽生示范

师:谁能用身体做一个旋转或平移的动作?

学生争先恐后地举起了小手,从后面走上来了一个神气十足的小孩,刚走到前面要表演,老师制止了他:“这位同学迈着轻盈的步伐走到前面来,其实他什么也不用说,什么也不用做,因为他已经完成了一个动作,谁知道是什么?”)

学生一怔,但仅仅是非常短暂的一怔后,反应快的一些学生就兴奋地举起了小手并急不可待地说:“平移。”“他走到前面,就是平移。”其余的学生也恍然大悟。

哪位同学再上来表演一个与他不同的动作?抽一名女生。

(3)全体体验

同学们是不是都想做一个旋转或平移动作?好,现在我们都来试一下。不过,在体验的'过程中,孙老师有一个要求:边体验,边感觉旋转与平移有什么不同?

请同学们起立!把凳子轻轻地放在桌子下面。准备好了吗?开始

平移,向左平移,向右平移,向前平移,向后平移。

再旋转。

感受不同吧?把你的感觉说一说。

为什么旋转时我们有点发晕,而平移时没有这种感觉呢?

师:说得真好。旋转时,我们的身体在不断改变方向,而平移时,我们的身体始终向前,方向始终不变。

二、联系实际、交流提高

1、判断

其实在我们的生活当中还有很多平移和旋转的现象。看大屏幕,请你判断一下哪些运动是平移,哪些运动是旋转。

车窗、风车、小火车、滑板

(学生独立思考后集体交流。)

2、一起到饮料加工厂去找一下,打开课本18页,看情景图,有哪些现象是平移?有哪些现象是旋转?

3、这样的生活例子太多了

你早晨起来拧开水笼头,开关的运动是( ),水流的运动是( )。

除了这些,在你的身边还有哪些平移或旋转的现象?(学生交流生活中平移和旋转的事例)(电梯、游乐园里的旋转秋千、蹦极、升国旗、开关窗户、滑梯、钟表上的指针、自动玻璃门等)

三、巩固练习

课本自主练习2、3题,通过这两个题,让学生理解平移只改变了物体的位置,不能改变物体的方向和形状。

四、拓展引申、激发志趣

上海音乐厅整体平移了66米!是真的吗?

出示课件中的相关资料,教师进行讲解。

上海音乐厅建于1930年,是当时上海一流的电影院,1959年改成音乐厅,沐浴了70多年风雨的音乐厅,已经老态龙钟了,为了保护它,上海政府对它进行了整体平移,在一年的时间里,这座重达5650吨的音乐厅被升高了3.38米,向东南平移了66米,音乐厅面积增加了4倍。

这就是我国人民的智慧,这就是知识的力量!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2)

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三年级第一学期P14~P15

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从学生熟悉的情境,引入两位数、三位数与一位数相乘的乘法。

能力目标:继续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和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生活中充满着数学问题,不断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

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发现生活中的数学的能力与从数学角度观察周围世界的习惯。

教学难点:

1、能从不同角度提出不同的乘法问题。

2、在诸多素材中选择合理条件进行列式。

教学策略:

通过模拟学生熟悉和感兴趣的生活场景和学生间的小组活动,让学生在愉快的氛围中,学习两、三位数与一位数的乘法。

教具准备:

配套软件平台,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小朋友,双休日爸爸妈妈经常会带着我们一起去大卖场买东西,你有自己购物的经历吗?(请学生交流自己的经历)

2、出示P14、15主题图,大卖场里真热闹!今天让我们和小胖一起去购物吧!

小胖要给福利院的小朋友买一份礼物,你知道他要买什么吗?你能把小胖要买薯片的事说成一个数学故事吗?同桌交流,指名回答。

生:小胖要买3箱薯片,每箱42元,一共需要多少钱?

怎样列式

3×42或者42+42+42 表示什么意思:表示3个42

3、师:像这样的问题用乘法解答比较方便。在大卖场里还有很多这样的乘法问题,让我们一起去解决。出示课题:大卖场中的.乘法

[从学生交流自己去大卖场购物的经历引入学习,比较贴近学生的生活实际。通过小胖购买薯片的故事描述,让学生再次理解求几个相同加数的和用乘法计算比较简便的道理,从而为接下去的练习打好基础。]

二、探究尝试

1、提问:你还能找到大卖场中其他的乘法问题吗?

学生举例:小胖要买3箱薯片,每箱12罐,一共有多少罐?列式:3×12 尝试比较刚才的两个小故事的异同之处。

小结:根据故事描述的不同情况,我们可以解决不同的问题。

师:大卖场中到处都有乘法故事、乘法问题,我们来比一比谁找到的乘法问题最多,在小组里和小伙伴们一起说一说。

2、小组活动:找大卖场中的乘法问题,边说边记录算式。

3、全班交流

(1)小亚家买了4箱猕猴桃,36只装一箱,总共有多少只?

4×36

(2)小亚家买了4箱猕猴桃,68元一箱,需要花费多少钱?

4×68

(3)矿泉水23元一箱,买4箱需要多少钱?

4×23

(4)矿泉水24瓶一箱,买4箱有多少瓶?

4×24

(5)每台微波炉329元,买4台给福利院,共要多少钱?

4×329

(6)每袋大米37元,5袋大米需要多少钱?

5×37

你还可以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其他有关大米的故事吗?

(7)每包腰果29元,买3包腰果要花多少钱?

3×29

你还可以根据图上的信息提出其他有关腰果的故事吗?

4、师小结:我们找到了这么多的乘法问题,列出了这么多的乘法算式,你能给它们

分类吗?(分成一位数乘两位数和一位数乘三位数两类)

[在示范性的提出问题之后,注重引导学生从不同的物品、不同的角度、不同的条件入手,提出不同的有关乘法的问题。通过模拟生活场景的创设,让学生采取合作学习的方式,自主的寻找数学问题、解决数学问题。在总结汇总的时候将提出的问题进行分类,为下面学习新的乘法做好铺垫。]

三、总结交流

生活中到处都有数学,我们要注意观察,发现更多的生活中的数学问题。

四、探究作业

找一找教室里,校园里,生活中的乘法问题,并把算式记录下来。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3)

教学目标:

1、 使学生掌握口算两位数的计算方法,并能正确地进行口算。

2、 能够从生活中发现数学问题、整理、分析数据,解决实际问题。

3、 培养学生解决问题方法多样化,提高思维的灵活性。

教学重点:

1、 正确地进行两位数加法的口算。

2、 能够根据具体情况选择适当的解决问题的方法。

教学难点:

培养学生的口算能力。

教法学法:

讲解法、引导法。自主探索

教学过程:

一、 新课导入

1、 口算题(略)

2、 看谁都能算正确。

35+30=答案

64+5=答案

48+30=答案

79+4=答案

53+40=答案

66+8=答案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订正。

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计算这些题的呢?先来看左边这一组两位数加整十数,你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先把十位上的数相加,再加上个位上的'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35+30=65

师:那么右边这一组两位数加一位数,你又是怎样计算的呢?

生:我想把个位上的数相加,再加整十数。

学生说教师板演。

64+5=69

二、 新知讲授。

课件出示“海宝”介绍上海世博会的资料。

1、 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1)观察主题图,找到数学信息。

课件出示,师:观察这幅图,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

指名回答

(2)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师:如果你是每个年级的领队老师,首先要考虑什么?

预设:应该考虑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能提出什么数学问题?指名提问题。

2、 自主探究,掌握算法。

(1)教学例1

教师选择性地板书问题:“一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师:你会解决这个问题吗?请你写在练习本上。[ 整理于 HaoHaowenkU.CoM ]

学生独立列式计算。

汇报交流。

35+34=69

35+34=69

30+30=60

5+4=9

60+9=69

(2)教学例2

选择学生提出的“二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的问题,针对学生列出的算式39+44=?让学生独立思考,用自己的方法进行口算。

汇报交流。

师:说一说你是怎样口算的?

(3)观察对比

师:刚才学习的这两道题有什么相同点和不同点?

生:今天学习的都是两位数加两位数的口算。

师引导:这两个算式的两个加数的十位上的数与和十位上的数比较,有什么发现?

学生回答。

教师小结:也就是35+34是不进位加法,39+44是进位加法。

师:两位数加两位数口算在计算时要注意什么呢?

个位相加满十,一定要向十位进1.

三、 知识应用。

1、 填一填(判断十位上的数)

师:你能利用口算的方法很快填出方框里的数吗?

2、 先说一说,再计算。

23+46= 63+17=

3、 请你利用主题图中的信息完成下面的题目,并说说你是怎样计算的。

三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四年级一共要买多少张车票?

4、 解决问题。

课件出示:我和爸爸一共要花多少钱?

四、 小结。

师:大家今天一定有很多收获吧,谁愿意和大家一起分享呢?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4)

教学目标:

1、通过活动建构面积的概念,知道平面图形或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的面积。

2、知道如何用数学的方法表示图形的面积,认识1平方厘米,会用统一大小的方格的数量和1平方厘米表示图形的面积。

3、在对“面积”知识的学习与表达中,体会方法多样化,感受数学美。

教学重、难点:建构图形面积的概念。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

师:这两个字你们认识吗?我们来读一读。

师:你们知道面积是什么吗?

(预设:(1)房间的大小,(2)书封面的大小)

2、师:今天的学习,我们要认识面积。

通过活动,感知面积

1、认识生活中物体的面

师:如果老师请你把课桌面和凳子面擦干净,擦哪个用的时间短一些,为什么?

生:擦凳子用的时间会少些,因为凳子的面比课桌的面小。

师:谁能再来说一说。因为凳子面比课桌面小,所以擦凳子用的时间少。(指名说)

我们来摸一摸课桌面和数学书的封面的,哪个大?

师归纳:我们刚才说的课桌、凳子的面、数学书的封面,这些物体的表面是有大小的。

感知平面图形的大小

师:物体表面有大小,那平面图形呢?

出示:

师:这些平面图形的面在哪里?请小朋友们选择2个图形,用你手中的彩色笔来涂一涂。(板书:平面图形的面)

(2)反馈

问题1:这些图形的哪一部分是它的面?

(预设:学生用彩色笔描了图形的一周)。

师:某某同学用彩色笔表示的部分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吗?

屏幕演示:一周的线段首尾相连,成为一条直线。教师说明,这些线段表示的是这个图形一周的长度,而不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

师:(电脑演示)涂色部分就是这个平面图形的面。

问题2:涂色的时候,哪个图形你涂色比较多?哪个图形你涂色比较少?你是怎么看的?

(生:第一个涂色最多,第三个图形涂色最少。因为第一个图形的面比较大。)

师:看来平面图形的面也有大小。

三、自主探究,感悟面积

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出示:小胖家的房间平面图(2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教师:小胖搬新家,他和爸爸妈妈都想把最大的房间给爷爷、奶奶住,你们知道小胖爷爷奶奶住哪一间吗?

(引导学生猜测,推理,然后引导学生通过比较,解决问题)

教师:老师把房间的平面图剪了下来,放在你们的信封里,想请你们比一比,哪个房间的平面图最大?

1、(信封里:2个长方形、一个正方形)

(1)学生活动。教师巡视指导

(借用正方形的比较得出一个长方形比正方形小,另一个不能直接比)

(2)反馈

教师:①比出图形的大小了吗?(预设:比出长方形A、B都比正方形C小。)

②你比的是图形的哪一部分?(面的大小)

③怎么比的?(根据学生的回答,媒体演示:重叠在一起)

小结:我们通过把两个图形叠在一起比较出了正方形C的面最大。所以爷爷奶奶住在正方形C的这个卧室里。

(3)师:小胖准备住最小的一间,要比较哪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呢?请你们比比看。会吗?(学生,不能比)

问题(1)用刚才的办法不能直接比出面的大小,能够想什么方法来解决呢?

(启发学生讨论,引出工具)

2、教师:现在老师为你们提供了几个工具,看一看,有什么?

(1)学生打开工具信封,了解教师提供的工具。

(2)你打算用哪个工具去表示面的大小?(预设:①用●表示,②用■)

教师:请你们4人小组为单位,每人选一种图形工具,用所选图形的个数表示面的大小,把结果记录下来。

出示要求:(1)用选用图形的个数表示图形的面的大小

(2)比较两个长方形平面图的大小

(二)尝试解决问题

1、学生解决问题

8cm 12cm

6cm

4cm

(教师为学生提供若干个)

2、反馈交流:

师:下面请一个小组的小朋友来汇报。

(1)你是用什么图形工具来表示长方形平面图的大小的? 是几个?

(教师根据学生讨论结果,媒体演示两种情况)

(2)现在可以比较出这两个平面图形的面的大小了吗?

(预设:可以)

(3)怎么比呢?

【预设:

生1:我用的是圆形纸片,比较得到这两个图形一样大。

因为长方形A最多能摆12个,长方形B最多也能摆12个。

生2:我用的是正方形纸片,比较得到这两个图形一样大。

因为长方形A最多能摆12个□,长方形B最多也能摆12个。】

小结:你们都比较出了长方形A和长方形B一样大。

3、讨论:这两种工具哪一种最能够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的大小?为什么?

(使用测量会出现不能布满的情况,所以使用□是最合适的。)

(备注:引发学生思考发言)

4、现在我们用□来验证一下,正方形C是不是比长方形A和B都大。

(学生动手操作)

5、师:长方形A和B最多能摆12个□,正方形C最多能摆16个□。刚刚测量到的12、12和16就能用来表示这些平面图形的大小,这都是这些平面图形的面积。我们可以说,长方形A和长方形B的面积是12个□,正方形C的面积是16个□。

(三)感悟测量的标准的统一性

师:现在小朋友们会用小正方形的个数来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了,小丁丁也用正方形的个数表示图形的面积,比较下面 两个图形的大小:

“第一个图形的面积是4个□,第二个图形的面积是9个□,4<9,所以第一个图形的面积比第二个图形的面积小。”

问题:对于小丁丁的回答,你们同意吗?怎么想的?

1、出示:

2、反馈:

生:不同意!因为测量这两个图形所用的小正方形的大小是不一样的。

师:对呀!虽然小丁丁都是用正方形来测量这两个平面图形的大小,但是由于使用的正方形的大小不一样,所以不能够直接比较出这两个图形面的大小。

3、师:在表示平面图形的面积时,我们可以用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边长为1厘米的小正方形的面积就是1平方厘米。(板书,齐读单位)

(1)学生认读平方厘米

(2)1平方厘米多大?我们身上哪一部分的大小(面积)比较接近1平方厘米?

(三)练习

师:下面的图形都是由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它们的面积分别是多少平方厘米?

依次出示下列图形:

1cm2 2cm2 4cm2 6cm2

师:有几个1cm2 的小正方形组成的图形,它的面积就是几平方厘米。

出示:书本 P61 第一和第三个图形

师:为了测量的方便,数学家把边长为1cm的小正方形拼在一起,成为了一张方格纸。请大家来数一数,这两个图形的面积是多少?

师:为什么有的小朋友这么快能得出第一个图形的面积?

生:我是通过计算得到的。先数一列有7个小正方形,有这样的4列,就是4×7,再加中间的一个,就是4×7+1=29cm2。

师:原来数的时候我们还能用算式来表示数的方法。下面请大家用这个好办法来算一算第二个图形的面积。

生:我发现每一行都有6个涂色的小正方形,有这样的5行,5×6,这个图形的面积就是30cm2。

师:你们真棒!那这个图形的面积你知道是多少平方厘米吗?

出示:

生:这个图形的面积是8平方厘米。

师:这个图形中有半格的,你是怎么数的?

生:先数整格的,有6个平方厘米;再数半个的,有4个,其中的2个半个可以拼成1个平方厘米,4个半格可以拼成2个整格,所以6+2等于8个平方厘米,。(学生边说,边媒体演示)

小结:在数小正方形时,遇到不满一个正方形的时候,我们可以先整格的,再把2个半格拼成一个整格来数。

拓展:在方格纸上涂出面积是12平方厘米的图形。

师:我们已经会用数小正方形的方法得到图形的面积,现在,老师想请你在方格纸上用彩笔涂出一个你认识的图形,这个图形的面积为12平方厘米。

1、独立完成,然后在小组中交流。

2、反馈。

师:你涂的是什么图形,怎么涂的?是几平方厘米?

生1: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了12格,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2: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了12格,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3: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6格,涂2行,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4: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6格,涂2列,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5: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行里涂4格,涂3行,面积是12平方厘米。

生6:我涂的是长方形,我在一列里涂4格,涂3列,面积是12平方厘米。

比较:它们有什么共同点?有什么不同点?

生:它们的面积都是12平方厘米,但是形状却不同。

五、总结交流

师:我们这节课学习了“面积”,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你所认识的“面积”?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5)

教学目标:

1.能区分和辨认四边形。

2.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点。

教学重点:认识四边形。

教学难点:掌握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教学准备:课件

教学过程:

一、谈话导入

交流:同学们,今天老师带大家来到了图形王国。(课件出示主题图:各种图形)请同学们仔细观察,说说你认识哪些图形。

(学生汇报认识的图形,如: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长方体等。)

教师根据学生的回答,用课件把相应的图形展示出来。

二、互动新授

1.感知四边形。

(1)表扬:同学们认识的图形可真不少!(用课件演示:可以把长方形、正方形、梯形、平行四边形放在一起。)

(2)提问:观察图形,你认为它们有什么共同的特征呢?

(有4条直的边,4个角。)

(3)小结:我们把由4条边和4个角组成的图形叫四边形。(板书:四边形)

(4)说说你身边哪些物体的表面是四边形的。

举例说明。

生1:我们用的方巾、围巾。

生2:窗户框、门框、黑板。

生3:过春节时门上贴的对联。

生4:课桌的面、凳子的面,还有我们用的课本的封面……

(5)引导:看来,生活中的四边形实在是太多了!那你能动手把四边形做出来吗?用自己准备的材料做出四边形。看谁做得又快又好。

①学生动手独立做四边形,教师巡视,注意观察学生做四边形的方法。

②师:谁愿意把做好的四边形展示给大家看呢?

找用不同材料制作的同学展示作品:

生1:用小棒摆;

生2:用铁丝围;

生3:用笔画;

生4:用纸剪……

(6)刚才我们不但找出了四边形,还动手做出了四边形,那么你觉得到底什么样的图形才是四边形呢?

引导学生叙述: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2.圈一圈。

师: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样的图形是四边形(课件出示教材第79页例1),把你认为是四边形的`图形圈出来。

(1)让学生完成教材第79页例1,教师巡视,适时指导。

(2)学生反馈时,把圈出的结果放在投影上,集体订正。

(3)让学生说一说这样圈的原因。

(有四条直的边,有四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3.探究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提问:在这些四边形中有长方形和正方形,(课件出示教材第80页例2)那么长方形、正方形都有些什么特点?

(1)分小组说一说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

(2)拿出你手中的三角板和直尺,动手折一折、比一比、量一量它们的角和边,你发现了什么?

(3)小组汇报总结。

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两条长边相等,两条短边也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4)小结:长方形和正方形都有四个直角;长方形的对边相等,而正方形四条边都相等。因此,我们可以说长方形、正方形是特殊的四边形。长方形的长边和短边分别叫做长方形的长和宽。

4.动手画一画。

师:请同学们拿出一张方格纸,在上面画出一个长方形和一个正方形。

(1)学生独立完成,教师巡视指导。

(2)在小组内交流、订正,并说说自己的画法。

(3)小组代表展示,集体检验是否符合要求。

师强调:长方形的对边相等,正方形的四条边都相等。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79页“做一做”第1题。

先说一说四边形的特征,然后独立画出四边形,再在班内展示、交流并订正。

教师强调:有4条直的边,有4个角的图形就是四边形。

2.完成教材第80页“做一做”第2题。

(1)让学生按照书上的折法,先折一折。同桌互相检查。

(2)动手剪开。在小组内说一说为什么这样剪,从中你发现了什么?

教师强调:长方形的宽就是我们从中要剪出的最大正方形的一条边。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五、课堂作业

《补》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6)

教学目标:

1. 知识目标:结合商品价格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会读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几元几角几分。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2. 能力目标:发展学生运用已有知识经验自主学习的能力。培养学生解决生活实际问题的能力。

3. 情感目标:使学生感受到数学在生活中应用的乐趣,激发学生学习的兴趣和欲望。

教学重点:

结合商品价格进行小数的初步认识。会读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并能说出表示的实际含义:几元几角几分。能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教学难点:

当1元不到的时候,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

教学准备:

教具:商品标价的卡片

学具:学生收集的商品标价

认知的.准备:小数,在现实生活中有着广泛的应用,孩子们在日常生活中或多或少已经接触到小数,他们经常有机会到超市去,看到各种各样商品的标价,因此有一定的生活经验与知识背景。

教学过程:

一、引入

小朋友喜欢吃水果吗?这儿有许多水果,我们来了解一下它们的价格。(出示35页图)这些数和我们以前学过的数有什么不同?(都有一个小圆点)我们把这样带有小圆点的数叫作小数(板书:小数),那小数中的这个小圆点叫什么呢?(小数点)。

(引入部分,从孩子们熟悉的超市的水果摊位为背景,引导孩子们从商品的价格来开始小数的初步认识,让学生知道什么叫小数和小数点,让学生感受数学无处不在,数学就在身边,数学源于生活,生活中充满着数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与欲望)

二、新授

1. 读出标价,知道其实际含义

(1)你会读这些水果的价格吗?自己读读,并说说这些价格表示的意思。(请生试读,师板书:四点五三元;4元5角3分等)

举例:盛老师家9月份的电话费是189.20元;暑假里盛老师家买了一台新冰箱,价格是2500.00元。(学生读数并说出价格含义,教师板书)

(2)通过刚才试读小数,你发现小数该怎么读呢?

小结:先读小数点左边部分的数,然后读小数点,再读小数点右边部分的数,小数点右边部分的数要一个数字一个数字地读出来。

(3)比较两种商品价格标价的写法有什么不同?(第一种用了元、角、分3个单位,第二种只用元来作单位,所以出现了小数)

(4)通过刚才的学习,我们知道了对于商品价格中的小数,小数点左边的数表示(几元),小数点右边第一位上的数表示(几角),第二位上的数表示(几分)。

(5)学生尝试:用元表示。

盛老师买了一块橡皮,价格是8角5分,谁会用元作单位来表示呢?为什么小数点左边写0?

(6)这儿还有许多水果(出示35页图)要求:你们能读出这些标价吗?它们各表示几元几角几分?(同桌每人做2题)请生汇报

(7)现在请小朋友四人小组内交流一下你收集的商品价格。要求:读出商品价格,并说出表示几元几角几分。(请一组汇报)

2. 刚才我们认识了商品价格,会读这些商品价格,还知道了这些商品价格的实际含义。关于商品价格还有一些小知识,老师想考考小朋友

(1)谁知道2500.00元、189.20元、8.90元、17.00元的其他写法吗?学生尝试

(2)12.06元能写成12。6元吗?请说说你的理由。

(3)出示35页题2图:这四个水果价格哪些还有其他的写法,请找出来。

师生共同小结:小数末尾的0可以省略不写,小数中间的0不可以省略。

3. 练一练:判断

(1)3.84元读作:三点八四元

(2)12.75元读作:十二元七十五元

(3)因为8.40元=8.4元,所以12.03元=12.3元

(5)25.00元=25元

现在请小朋友把书打开翻到35页看第3大题,要求我们做什么?(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来表示,课题板书完整)你会吗?请试一试。

(新授部分,主要有三个层次:第一层次:读出商品标价,知道其实际含义。第二层次:商品价格的简便写法。第三层次:把几元几角几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读出标价、表示几元几角几分以及商品价格的简便写法,学生都有一定的生活经验,因此这部分内容放手让学生自己去说,让他们自由地、主动地学习,给他们一种成就感。把元、角、分用小数表示成用元作单位的形式,特别是当1元不到的时候,用小数表示是这节课的难点,因此在第一层次中作好铺垫,让学生体会到不满1元用元作单位就产生了小数。)

三、拓展

将下列商品价格按从大到小的顺序排列

8元零5分

0.99元

12元6角3分

8.63元

1.00元

()()()()()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7)

教学内容:新课标人教版三年级上册第104—105页。

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情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初步能用“一定”“可能”“不可能”等词语描述生活中一些事情发生的可能性。

2、能够列出简单实验中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

3、培养学生学习数学的兴趣,形成良好的合作学习的态度。

教学重、难点:

体验事件发生的确定性和不确定性。

教具准备:

课件、盒子、棋子等。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生成问题

师:同学们,喜欢过元旦吗?

生:喜欢。

师:元旦你想为同学们表演什么节目?

生1:唱歌.

生2:跳舞。

……

师:(课件出示教科书104页图片)请同学们仔细观察图片,你知道了什么?谁能说一说?

生1:元旦联欢会上,同学们每人表演一个节目,并且是抽签决定自己表演什么节目。

……

师:如果我们也以这种方式表演节目,你还能表演你准备的节目吗?

生1:不一定。

生2:可能。

生3:不确定。

……

师:这就是今天我们要研究的新问题,可能性。(板书:可能性一)

(设计意图:通过学生熟悉的“新年联欢会上抽签表演节目”的场景生成问题,目的是从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出发,使学生体验在现实生活中存在着不确定现象,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联系。)

二、探索交流,解决问题。

(一)教学例1

1、引领思考,探索方法

师:请同学们以小组为单位坐好,拿出准备好的`2袋棋子和2个盒子,将1号袋的棋子倒入1号盒子,2号袋的棋子倒入2号盒子。

请小组长将两个盒子的棋子摇匀。(1号袋棋子为红色,2号袋棋子有红、黄、绿、蓝四种颜色,棋子除颜色外完全相同。)

师出示问题:几号盒子肯定能摸出红棋子呢?

师:谁来猜一下?

生1:1号盒子。

生2:2号盒子。

......

师:我们来试验一下。

教案《人教版三年级数学上册《可能性(一)》教案》,

注意,每个同学摸之前要先摇匀棋子,摸完后放回,并且不能偷看。

生在小组内试验并交流。

师:哪个小组说一下你们验证的结果?

生1:通过实验,我们小组知道1号盒子一定能摸出红棋子,2号盒子可能摸出红棋子。

生2:我们小组知道1号盒子装的都是红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红棋子。

生3:通过实验,我们小组发现2号盒子里有红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的是黄棋子、绿棋子或蓝棋子,不一定能摸出红棋子。

(要求学生列举出所有可能发生的结果。对发言积极、完整的学生及时表扬,激励学习。)

……

(设计意图:通过猜测验证,使学生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事件的发生是不确定的。)

(4)师小结:通过猜测、验证,我们知道1号盒子装的都是红棋子,所以一定能摸出红棋子;2号盒子里有红棋子,所以可能摸出红棋子,也可能摸出绿棋子、黄棋子、蓝棋子。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8)

教学目标:

1、能结合具体的情境初步认识分数,知道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都可以用几分之一表示,知道分数各部分的名称,能读、写分数。

2、学会运用直观的方法比较分子都是1的两个分数的大小。

3、体会分数来自生活实际的需要,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进一步激发对数学的好奇心和兴趣。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提出问题:

出示秋游图,把每种食品都平均分成2份,每人分到多少?用拍手表示。

二、认识几分之一、操作深化。

1、直观操作、初步感知。

老师演示把一个蛋糕平均分成两份,问:半个可以用什么数表示?

揭题:认识分数。(板书:认识分数)

小结:把一个蛋糕平均分2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贴)

2、操作理解,深入认识。

老师这里有一张长方形纸,你能折一折,并涂出这张纸的.1/2吗?

学生活动。

这些折法都不同,为什么每份都可以用1/2表示?

师:虽然折法不同,但他们都把这张长方形平均分成了2份,所以每份都是它的1/2.

3、辨别判断,巩固认识。

下面哪些图形的涂色部分也可以用1/2来表示?

4、联系生活,丰富认识。

想想看,在生活中1/2还可以表示什么呢?

看来:把一个物体或一个图形平均分成2份,每份就是它的二分之一。

5、认识几分之一(5分)

认识了1/2,你还想认识几分之一呢?(根据学生回答板书)

你想试着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你想认识的几分之一吗?

(小组活动:表示出圆、长方形、三角形、正方形的几分之一)

汇报:说说看你表示的是几分之一?你是怎么表示的?

每人向同组的小伙伴介绍自己表示的分数。

小结:把一个物体或者一个图形,平均分成几份,每份就是它的几分之一。

6、教学各部分名称及写法。

7、用分数来表示一些图形的涂色部分:想想做做1

谁来说说看图1的涂色部分可以用哪个分数来表示?图2呢?说说看为什么能用1/6表示?图3图4

8、感受几分之一与1的关系:想想做做3

请大家看屏幕,把一张纸条全部涂满颜色用1来表示。

随着电脑的演示,让学生猜猜看:现在涂色部分是这张纸条的几分之一?

观察一下从中你能想到些什么呢?

小结:同样长的纸条,平均分的份数越多,每一份就越小。

三、自主探索,比较大小

1、实验:(每小组有长方形、正方形、圆、三角形)

实验:用两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一涂,表示出它的1/2、1/4,再比一比它们的大小。

小结:1/2大于1/4

2、猜想

那请你猜一猜,1/8和1/2、1/4比一比大小怎样?

你是怎么想的?

3、验证

用另一张同样大小的纸片折一折、涂出它的1/8,和它的1/2、1/4比比,看看我们的猜想正确吗?

小结:通过实验我们验证了自己的猜想:平均分成的份数越多,表示每一份的分数就越小。

4、想想做做第5题。

四、全课小结

1、回顾一下,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知道了什么?你还有什么疑问吗?

2、找分数:其实分数就在我们身边,让学生在熟悉的教室中寻找分数。

3、小结:生活中的分数还有很多很多,我们要做有心人,善于用数学的眼光来观察生活,大胆猜想,勇于探索,相信同学们会有更多的收获。

4、介绍分数产生的历史。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9)

教学目标:

1、让学生经历观察、比划、测量等学习活动,明确毫米产生的实际意义,使他们初步认识新的长度单位毫米,建立1毫米的概念,会用毫米作单位进行测量,并能掌握毫米与厘米间的关系,进行简单的换算。

2、借助具体的测量活动,进一步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进一步发展估测意识。

3、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学会与他人合作,从而获得积极的学习数学的情感。

教学重点:

建立较为准确的“1毫米”的概念。

教学难点:

理解厘米与毫米之间的进率。

教学准备:

教师准备课件、米尺;学生准备书、直尺一把、一枚1分硬币、一张银行借记卡、小棒等。

教学步骤:

一、创设情境,揭示课题。

1、复习米和厘米,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米和1厘米各有多长。

2、估计数学书的宽和厚大约是多少,动手测量验证。

3、组织交流测量结果,引出毫米产生的意义。

4、揭示课题“毫米的.认识”。

二、自主探究,学习新知。

1、建立“1毫米”的表象。

①毫米可以用字母mm来表示。设疑:关于毫米,你已经知道了哪些知识?(学生思考、交流)

②在学生交流的基础上,重点探讨“1毫米”有多长,请学生在尺上相互指指,从哪里到哪里是1毫米。再请持有不同意见的同学向全班汇报、交流。

揭示:为了看得更清楚些,我们把尺子用放大镜放大,把1厘米平均分成10份,其中的任何一份也就是每一小格的长度,就是1毫米(边介绍边用课件演示)

然后,请学生在自己的尺子上再指一指1毫米有多长。

③思考:现在你觉得毫米与厘米之间有什么关系?

1厘米=10毫米

④请学生想一想哪些物体的长度大约是1毫米。(教师准备1分硬币、电话卡和银行借记卡,请学生量一量厚度,加深对“1毫米”的体验。)

⑤引导学生用手势来表示1毫米有多长,并谈谈自己的感受。

⑥说一说,生活中还有哪些地方用到“毫米”作单位。(学生举例,教师提供一些资料)

⑦学生填写数学书的厚和宽并反馈。

2、画线段。(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提问:用直尺画线段时需要注意什么?如何画出3厘米7毫米长的线段?

学生可能有以下几种画法:

A、利用刻度尺先画出3厘米的线段,再接着画出7毫米。

B、在刻度尺上输出37毫米(3厘米=30毫米),然后画线段。

学生操作,教师巡视引导,注意线段从“0”刻度开始画和不从“0”刻度开始画的画法区别。

三、实践应用,巩固新知

1、学生根据本课的新内容完成“做一做”第1、2题。

第1题让学生根据图示读出刻度尺所测量的物体长度。明确先1厘米1厘米地鼠,不满1厘米的再1毫米1毫米地数,这样的方法更加的快捷方便。学生读数,再指名汇报。

第2题让学生先估算,再测量,然后集体订正,指名说说理由。

2、完成“练习五”第2题。

以毫米为单位测量出每条边的长度,学生独立完成后集体订正。

四、课堂小结,课外延伸。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什么?你学会了什么?请你用手势表示1毫米大约有多长。

米不是最大的长度单位,毫米也不是最小的长度单位,如果你们有兴趣,希望你们到书中或网上查查看。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10)

教学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2. 能够运用正方形的周长计算方法解决实际生活中的简单问题,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应用。

3. 培养学生通过数学实践活动,进行探究性学习的能力。

教学重点:

探索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教学难点:

能用正方形的周长的计算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

教具准备:

正方形、实物(地砖)、题单、课件。

学具准备:

实物(地砖)、尺子。

教学过程:

一、 复习旧知。

1. 师:同学们,前两天大家已经初步认识了图形的周长,那谁能用一句话告诉老师,什么是周长?怎样求图形的周长?

2. 出示正方形。

师:请说出图形的名称。

正方形的特点是什么?

如果要计算正方形的周长,需要测量它的哪些边的数据?

师:真是一群能干的孩子,那现在林老师遇到了一些问题,你们愿意用你们学到的这些本领来帮助林老师,做一个能干、又有爱心的孩子吗?

二、创设情境,教学新知。

1. 谈话引入新课

师:同学们,老师有一个非常可爱的小女儿,名叫丫丫,就快满五岁了,和你们一样,她非常非常渴望拥有一间属于自己的漂亮房间,所以呢,我按照装修师父的要求买了一些材料,需要同学们来帮助老师测量和计算一些数据,你们可以吗?

2.教学正方形周长的计算方法。

A.展示实物(地砖),请生观察其形状。(板书:地砖的)

B.学生分组测量地砖边长数据,(提示:测量是尽可能的取整厘米数。)并用至少两种不同的方法计算出地砖的周长。抽生说算理,师板书。

方法一:10 +10+10+10=40(厘米)

方法二:102+102=40(厘米)

方法三:104=40(厘米)

C.全班讨论:你觉得那种方法最好记忆,最简便?为什么?

如果正方形的'边长是20厘米、30厘米、40厘米呢?

由此得出:(板书)

正方形周长的计算=边长4

生齐读公式两遍,并在题单上默写。

师:边长代表什么?4代表什么?

师:要求正方形的周长,必须知道什么?知道正方形的边长,就可以求出什么?

三、 练习。

1、 基础练习。

判断题:

(1)正方形的周长等于它的边长的4倍。

(2)两个正方形的边长相等,周长也相等。

(3)边长5厘米的正方形,周长是25厘米。

(4)一个正方形的周长是24米,边长是6米。

2、数学与生活:

丫丫的一张正方形照片,边长30厘米,要给这张照片做一个边框,边框有多长?

丫丫的正方形窗帘,边长为100厘米,给三边做漂亮的花边,需要多长的花边?如果做两层呢?

3、实践活动:

(1)学生分组用2个地砖拼大的长方形。

(2)计算其周长。

(3)请生说说想法。

(4)与原来两块地砖的周长相比,拼成的长方形的周长发生了怎样的变化?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11)

教学目标:

1、通过生活事例,使学生初步了解图形的平移变换和旋转变换。并能正确判断图形的这两种变换。结合学生的生活实际, 初步感知平移和旋转现象 。

2、通过动手操作,使学生会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3、初步渗透变换的数学思想方法。

教学重难点:学生在方格纸上画出平移后的图形。

教学具准备:投影仪、学具

教学过程:

一、 引入:

小朋友们,上个周末我和聪聪、明明一起去了一个地方。想跟我一起去看看吗?

(出现游乐场情景: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

游乐园里各种游乐项目的运动变化相同吗?(不同)你能根据他们不同的运动变化分分类吗?(学生说分类方法)在游乐园里,像(点击出现滑滑梯、推车、小火车、速滑定格画面)滑滑梯、小朋友推车、小火车的直行、速滑这些物体都是沿着直线移动这样的现象叫做平移(板书:平移)。而(点击出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现定格画面)摩天轮、穿梭机、旋转木马,这些物体都绕着一个点或一个轴移动这样的现象,我们把他叫做旋转(板书:旋转)。今天我们就一起来学习“平移和旋转”。(齐读课题)

二、 新课:

1、生活中的平移。

平移和旋转都是物体或图形的位置变化。平移就是物体沿直线移动。明明想问问你们:(出现明明及声音。“在生活中你见过哪些平移现象?”)先说给你同组的小朋友听听!再请学生回答。

说得真棒,瞧,我们学校的观光电梯,它的上升、下降,都是沿着(一条直线移动)就是(平移)。“只要是物体或图形沿着直线移动,就是平移。”

你们想亲身体验一下平移吗?(想)全体起立,我们一起来,向左平移2步,向右平移2步。真棒!!请坐。我们生活中的平移现象可多了,你能用你桌上的物体做做平移运动吗?(生说怎么做的)

如果要把平移的现象表现在纸上,我们又该怎么做呢?听!聪聪在邀请我们呢!(聪聪:“小朋友,快来移移看!”)

2、移移看

(1)图上有一所小房子,现在我们要把它向上平移5格,你知道该怎么移吗?(生说)好,让我们一起来移移看!(中小房子整体移动。)再问,小房子是向哪个方向移动的?(向上平移)移动了多远?(5格)(2格)

你是怎么知道的?

图形的每一条边都向上平移了5格。

(2)现在小房子要向右平移7格,小房子又该怎么平移呢?(自己说说看)

(生: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

说得真棒,瞧!(出示移动)小房子向右平移7格,也就是它的每一条边都要向下平移7格。小房子向( )平移了( )格。

平移时,我们先确定物体平移的方向,再通过某一条边确定平移的.距离。

(3)小房子又平移了两次(出示定格画面),你能完成下面的填空吗?翻开书41页,填在书上。

两生汇报,问怎么想的。(展示台)

我们再来看看,(出示)小房子……一样的举手!

3、生活中的旋转

你们真是聪明的孩子,不仅认识了平移的现象还学会了平移的方法。刚才我们还见到了另一种现象,是什么呀?(旋转)

旋转就是物体绕着某一个点或轴运动(明明还想问问你们:“你见过哪些旋转现象?”)(先说给同桌听听,然后汇报。)

像钟面的指针,指南针它们都绕着一个点移动,这些都是旋转现象。

小朋友们的思维真开阔,下面我们一起来体验一下旋转的现象吧!起立,一起来左转2圈,右转2圈。旋转可真有意思,你能用你周围的物体体验一下旋转吗?(师在生中看说。)

现在就让我们一起来轻松轻松,去看看生活中的平移和旋转吧!

(欣赏)

三、 小结:

你能用你自己的话说说什么是平移,什么又是旋转吗?

四、练习、活动

1、 区别平移、旋转。

你能区分平移和旋转了吗P43、3

2、老师想送给你们一条小船。请你把向右平移四格后得到的小船涂上颜色。P43、1

3、活动

今天我们学习了──平移和旋转,下面就用我们的学具来拉一拉,转一转,去感受平移和旋转给我们带来的快乐吧!

(学生活动,然后请上台展示。)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12)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使学生初步认识几分之一,会读、会写几分之一,能比较分子是1的分数的大小;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的能力及操作、表达能力和合作交流的意识;

2.过程与方法:让学生经历建立分数概念的过程,体验动手操作、合作交流的方法;让学生主动去寻求分数,能自己往下写分数;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让学生在体验中获得成功感。

教学重、难点:

认识几分之一的分数;初步建立几分之一分数的`概念。

教学用具:

各类卡片图,各类折纸。

教学流程:

(一)创设情境,导入新知:

T:小朋友们,我们都知道在奥运赛场上有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在法庭上有公平、公正的大法官,在学校里老师又用公平、公正的方法来教育我们,你也想做一个公平、公正的裁判员、小法官和小老师吗?(想!)那老师就来考考你们。

出示:小华、小丽两个小朋友。

a:出示6个大苹果,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要求学生说出平均分成两份,学生上去分好。)

b:出示四罐牛奶,怎样公平、公正来分一分。(平均分成两份,学生分。)

c:出示两个汉堡,又该怎样来分?(齐分,学生上去分。)

(小结:我们都把它们进行了平均分板书。)

d:出示一个大饼,你能公平公正地来分一分吗?你能用我们已经学过的数来表示吗?

揭题:我们要用一个新的数来表示,它叫做分数(板书)

(二)探究新知,不断摸索:

1.认识。

T:刚才我们把一个大饼通过平均分分成了两份,其中的一份我们就可以用一个分数来表示,这个分数就是。那怎么来书写呢?跟着老师一起写(学生举起手指一起写),先写──表示平均分,再写2表示把大饼平均分成了2份,再写1表示其中的一份,读作二分之一(齐读两遍,并举起手跟老师一起边演示边说:把大饼平均分成两份,每份是它的二分之一。)

教师拿起分好的大饼:左边这一份是整个大饼的,那右边这一份呢?(齐说:)

同桌活动:从信封中拿出各种折纸,你能折一折这些图形的吗?(请学生交流,注意语言的表达。)

T:老师也忍不住想来折一折了(拿起一个正方形的折纸,随便一折,将它剪下,举起一块说是。)(学生反对,强调没有平均分不能用分数来表示。)

T:在日常生活中我们有没有碰到过的例子?(学生交流。)

2.自己再想一个分数,把这个分数折出来,画出来。

请学生同桌合作,利用折纸,折出自己想出的一个分数,用画阴影部分的方法表示好,并请画得最快的几个小朋友将自己的成果展示在黑板上,写上你所表示的分数。(教师选取部分,一起评价,并说说这个分数所表示的意思,注意学生语言的表达)

(三)应用迁移,巩固提高:

1.一口气来说一说:

2.用手势来判一判:

3.根据分数在图中涂阴影,仔细观察,比较一下这些分数的大小:

4.它是一个长方形,把它这样对半平分,再平分在每一块上涂上颜色,你知道每种颜色是整体的几分之一吗?

(四)总结反思,拓展升华:

1.今天,你收获了多少,能一起来分享吗?

2.课外,请你再去折一折,你还能折出多少分数来?

3.你还想知道些什么?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13)

单元内容:教材第2-8页的内容。

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会进行一些简单的时间计算。

2、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单元重、难点:时间单位的简单转换和求经过时间的方法。

第一课时时、分、秒

教学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60秒,体会秒在生活中的应用。

2.通过观察、体验等活动.使学生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3.通过教学,使学生体验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同时渗透珍惜时间、交通安全等思品教育。

教学重点:

1.知道时间单位秒,理解并掌握1分=60秒。

2.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难点:初步建立1秒、几秒、1分的时间观念。

教学过程:

一、创设情境,引入新课

1.出示主题图:同学们,你看到了什么?你们看,新年的钟声即将敲响,让我们一起倒计时,十、九、八、七、六、五、四、三、二、一!

2.揭示:计量很短的时间,常用秒。秒是比分更小的时间单位。

3.板书课题:秒的认识。

二、操作体验,探究新知

1.谈话:你都知道哪些关于秒的知识?你是怎么知道的?

2.结合学生回答引导探究。

(1)认识秒针。

①出示钟面(没有秒针):你看到了些什么?(时针、分针、12个数字、12个大格,60个小格。)

②出示钟面(有秒针):它与刚才的钟面有什么不同?(多了一根指针。)揭示:钟面上最长最细的针就是秒针。

③观察钟面,秒针还有什么特点?(最细最长走得最快)

④找一找:找一找自己学具钟面上的秒针,指给同桌看看。

(2)认识1秒和几秒。

①揭示:秒针走1小格的时间是1秒。

②秒针走2小格的时间是几秒?走一大格呢?你是怎么想的?秒针走1圈的时间呢?为什么?

(3)理解1分=60秒。

①课件演示秒针走动1圈,学生边观察边说出时间:1秒,2秒,3秒??58秒,59秒,60秒。

②课件演示,学生仔细观察钟面,想一想,你有什么发现?

③学生汇报,教师引导:秒针走了一圈用了多少秒?在秒针走一圈的同时,分针走了几小格?也就是几分钟?你发现了什么?(1分=60秒)

④你发现时、分、秒这三个单位间有什么关系?(1时=60分,1分=60秒)

(3)认识秒表和秒的`计时方法。

①课件出示。

这是秒表。一般在体育运动中用来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②介绍秒表的计时方法。

③课件出示。

有的电子表可以显示到秒。你知道这个电子表显示的时刻吗?(6时55分57秒)④读出电子表上的时刻。

⑤你还知道哪些地方、哪些工具记录以秒为单位的时间?

(4)体验1分钟、1秒和几秒

①1分钟有多长?

课件播放《时间像小马车》,猜猜播放多长时间?

课件验证。

②学生闭眼感受1分钟。

③1分钟能做哪些事?

④1秒究竟有多长呢?

出示钟表滴答声,学生闭眼感受。

⑤1秒钟能做哪些事?

学生畅谈,课件出示。

一秒钟,猎豹在草原上可飞奔28米;

一秒钟,蜂鸟振翅55次;

1秒钟,地球绕太阳转动29.8千米,从太阳接收486亿千瓦的能量,太阳系在银河系内运行220千米,宇宙空间里有79个星体发生爆炸结束其“生命”。

⑥感受几秒

师吟诵《明日歌》。猜一猜,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想的?

计时验证。

师吟诵《长歌行》。估一估,老师用了多长时间?你是怎么估的?

三、课堂练习,巩固新知

1.课本第6页第2题。

2.课本第6页第1题。

3.课本第6页第3题。

4.课本第7页第7题。

四、全课总结,升华新认识

1.课件播放《长歌行》,说说你从中知道什么。

2.你还知道哪些关于时间的名言警句?

3.通过这节课的学习,你有哪些收获?还有什么不清楚的吗?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14)

第一课时

教学内容:

复习(一)(p125)

教学目标:

1、使学生进一步掌握两、三步混合运算式题的运算顺序,并能比较熟地进行

计算。

2、进一步掌握连除、连乘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解答。

教学重点:

复习混合运算的计算顺序,并能比较练地进行计算。

教学准备:

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我们已经学习了混合运算及两步计算应用题,今天我们要复习这部分内容。通过复习,要使同学们更好地熟练地进行解答。

二、复习运算顺序

1、提问:有哪几种计算?先算哪一步,再算哪一步?

2、请学生归纳:(运算顺序及小括号)

3、练习复习(一)第2、3、4题。

(1)各自独立完成。

(2)校对,讲评2、3题,校对后讲评第4题。

三、复习应用题。

1、各自分析,解答第5、6题。

2、完成后,说说分析思路解题步骤。

3、引导归纳:解两步计算应用题的关键是什么?

四、小结:(混合运算顺序,应用题的解题方法)

五、作业《作业本》

第二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二)(p126)

教学目标:

1、通过复习,使学生会用分析法或综合法分析所学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练地进行解答。

2、培养学生认真审题的习惯。

教学重难点:正确分析各类应用题的数量关系,并熟练地解答。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投影片。

教学过程:

1、练习第8、9题题组练习。(观察比较得出它们的相同点和不同点,强调解题时认真审题)。

2、练习10、11、12题,独立完成,逐题讲出思考过程,讲评。

3、练习第13题,明确题意,用移多补少的方法解答。

4、第14题是移多补少的逆向应用题。

师生共同探讨完成。

5、小结:今天我们复习了什么内容?应注意什么?

6、作业《作业本》

第三课时

教学内容:复习(三)(p127)

1、通过复习,使学生进一步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并能比较熟地进行解答。

2、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渗透对应的思想。

教学重点:掌握所学应用题的结构特征和数量关系。

教学准备:小黑板、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揭示课题。

二、基本训练,投影仪显示下列题目

1、根据下面问题联想条件,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两个鸡场一共养鸡多少只?②两个鸡场养鸡的只数相差多少?

③平均每个鸡棚里养成鸡多少只?

①第二养鸡场要给第一养鸡场多少只鸡,两个鸡场的鸡同样多?

2、根据下列条件提出问题,并说出数量关系式。

①有桔子2500千克,苹果是桔子的3倍。

②有苹果7500千克是桔子的3倍,桔子有多少千克?

三、重点训练:围绕上面第1题联系第15题训练。

四、独立完成其余几题。

五、引导完成思考题

六、作业《作业本》。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15)

教学内容:

教科书第43页的例题和“试一试”,第43~44页的“想想做做”第1~4题。

教学目标:

1.经历探索和交流解决问题的过程,感受解决问题的一些策略,学习画线段图分析数量关系,学会解决与倍有关的两步计算实际问题及相应的变式问题。

2.感受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进一步增强对数学学习的兴趣和信心,初步形成独立思考和探究问题的意识、习惯。

教学过程:

一、导入新课

谈话:今天,老师发现你们穿的衣服很漂亮,你知道你的上衣和裤子是谁买的吗?你知道它们的价格吗?这节课我们就来解决一个有关买衣服的问题。(板书:解决实际问题)

二、学习新知

1.教学例题。

课件出示妈妈带着玲玲去买衣服的情境。出示裤子标价“28元”,营业员阿姨说:“上衣的价钱是裤子的3倍。”玲玲的妈妈问营业员:“买一套衣服要多少钱?”

提问:从上面的情境中你了解到哪些信息?你能理解买一套衣服的意思吗?

谈话:今天老师还请来了一位数学小助手,它的名字叫线段图。我们可以先用一条线段表示出裤子的价钱。(教师在黑板上画出表示裤子价钱的线段图)

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该画多长呢?(学生讨论)

为什么要画这样的3份长?让学生在书上画出表示上衣价钱的线段,并指名到黑板上画。

要求一套衣服一共要多少钱,也就是求裤子和上衣的价格一共是多少,我们可以这样表示问题(画出括号,写上问号)。

这样线段图就画完了,谁能指着线段图的每一部分说说表示的意思?

谈话:这个问题需要几步计算来解决?你会解答吗?做在草稿本上,如果不会解答,可与同桌讨论后再解答。

交流:谁来说说你是怎样列式的?(指名说,教师板书)

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估计学生一般先求上衣的价钱,再求一套衣服的价钱)

提问:有没有不同的算法?如果没有不同的算法,教科书上的第二种解法不再教学。如果有学生说到第二种解法,先让学生说出算式,教师板书。再让学生指着线段图说一说“1+3”表示的意思,即裤子的价钱是1个38元,上衣的价钱是3个28元,一套衣服的价钱是4个28元。所以第二步用28×4求出一套衣服的价钱。

2.教学“试一试”。

(1)谈话:妈妈想考考玲玲,她把问题改了改。(出示问题:一件上衣比一条裤子贵多少元?)指名读问题。

(2)谈话:我们先看线段图,问题改了,线段图要不要改?怎样改?

你能指出要求的是哪部分吗?根据学生的回答,教师在黑板上改线段图。

会解答吗?做在练习本上。指名板演。

(3)交流:说说先算什么,再算什么。

(4)提问:有用第二种方法解答的.吗?如果没有,不再教学这种解法,如果有第二种解法解答的,让学生板演,并说出自己的想法。

3.比较。

提问:这两道是在解答方法上有什么相同和不同的地方?

在学生回答时,把课题板书完整。

三、组织练习

1.做“想想做做”第1题。

出示带子图,说说问题是求什么。

独立解答后交流是怎样解决的。

2.做“想想做做”第2题。

指名说说线段图所表示的意思。独立解答。

交流并订正。说说先求什么,再求什么。

3.做“想想做做”第3题。

提问:题目中告诉我们哪些信息?要我们做什么?

学生各自填表。

全班共同校对。

4.补上合适的条件。

养牛场里有黄牛25头,________,奶牛和黄牛一共有多少头?

(1)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一步计算的问题。

(2)补上一个条件,使它成为一道两步计算的问题。

先独立思考,再交流。

5.出示情境图。

编一道用今天学习的两步计算解决的实际问题。

四、布置作业

完成“想想做做”第4题。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16)

教学目标:

1、使学生掌握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方法。

2、使学生了解一位数除两位数的口算除法的一般方法,并能正确的进行口算。

3、培养学生口算的能力。

教学重点:

口算方法要灵活多样

教具准备:

口算卡片

教学过程:

一、 学前准备

1、口算。

教师出示口算卡,学生口答得数。

2、口答。

450除以9得多少?被除数是8000,除数是8,商是多少?

3、导入新课

妈妈要买8个茶杯,每个茶杯15元,妈妈大约要带多少钱就够了?你是怎样想的?

通过聆听学生的思考过程,揭示今天的教学内容。

二、探究新知

教师:要把6张彩色手工纸平均分给3人,每人得到多少张?用你手中的小棒跟小组成员们一起分一分,说一说。

学生在小组里进行分小棒,交流算法的活动,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教师:谁来说一说你是怎样想的。

生说出想法。问:该怎样列式计算呢?

学生尝试自己计算后,在小组内交流各自的发现,老师巡视了解情况。

组织学生交流汇报,只要学生说的有道理,就要给予肯定并表扬和鼓励。

三、课堂作业新设计

出示分桃图。

1、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

(1)理解题意。

(2)提问:要分多少个桃?平均分成几份?求什么?怎样理解“大约“两个字?

(3)列式。

(4)思考“怎样求出平均每筐大约装多少个?

(5)集体交流。

(6)质疑:为什么要将260看作是240或280,而不把它看作250?(因为240,280都是4的'倍数)

还有其他估算方法吗?

2、估算。

78÷4 470÷8 178÷6

83÷9 360÷5 410÷7

(1)学生独立完成。

可简写思考过程。

教师巡视,指导学习有困难的学生。

(2)集体订正,叙述估算过程。

3、估算。

71÷8 181÷2 359÷6

440÷9 138÷7 323÷4

请学生说出估算过程。

4、用你喜欢的方法估一估。

125÷2 378÷5 435÷7

297÷4 469÷8 194÷6

用自己喜欢的方法估算,直接说出估算结果。

四、思维训练

找出下面每组数的规律,在()里填上合适的数。

(1)3 6 12 24 ( )

(2)128 64 32 16 ( )

(3)8 24 12 36 18 54 27 ()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17)

(一)单元目标

1.使学生经历实际测量的过程,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建立1毫米、1分米和1千米的长度观念。认识质量单位吨,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2.使学生知道常用的长度单位间、质量单位间的关系,会进行简单的单位换算,会恰当地选择单位。

3.使学生能估计一些物体的长度和质量,会选择不同的方式进行测量。

4.在实际操作中,增强学生合作交流的意识,提高操作技能,发展实践能力。

(二)单元内容分析

本单元的内容有:毫米、分米的认识、千米的认识和吨的认识。

单元内容结构如下:

具体内容安排:

例1

结果不是整厘米时引入毫米,发现厘米与毫米之间的关系,与1毫米厚度的实物作比照,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例2 m

课桌的长度时引入分米,发现分米与厘米、米之间的关系,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例3

在境中认识千米,明确千米与米的关系,初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4

际测量、走一走等活动感受1千米的长度,进一步建立1千米的长度观念。

例5

单位换算。

例6

否同时过桥的问题,认识质量单位吨,同时明确吨与千克的关系。通过讨论1吨有多重,建立1吨的质量观念。

例7 吨与千克的单位换算。

学生对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及质量单位“克”和“千克”已经有了初步的认识。在这一单元中,将要学习长度单位“毫米”、“分米”和“千米”及质量单位“吨”,通过学习,学生对常用的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会有一个比较完整的认识。这部分知识在生活中无处不在,是学生身边的数学。因此,本单元的教学不仅是学生今后学习的重要基础,也为提高学生的解决问题能力和实践能力创造了条件。

(三)单元课时安排

7课时

第一课时 毫米、分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2-5例1、2及相应的"做一做"中的练习一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和分米。通过直观演示和学生自己操作,使学生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让学生知道米、分米、厘米、毫米每相邻两个单位之间的关系。

2、会用毫米、分米做单位度量物体的长度。

3.初步渗透辨证思维的方法。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米、分米、厘米、毫米之间的十进制关系。

2.难点:初步建立1毫米、1分米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

师:一把米尺、直尺和一根带子。

生:一把小尺子、一根带子、一枚一分硬币。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复习米、厘米

(1)我们已经学过哪些长度单位?

1米、1厘米大约有多长?

2、复习量法:

(1)量物体的长度一定要注意把物体的一端对着尺

子的什么刻度线?

(2)认整厘米

A.判断:这种量铅笔的方法对不对?

B.错在哪里?

C.订正:

正确的方法应该是先把铅笔的一端对着尺子的"0"刻度线。

D.认整厘米,再看铅笔的另一端,你能看出铅笔是几厘米?8厘米是整厘米数吗?

E.小结:象8厘米这样的结果是整厘米。

二、引入新课:

这张纸条还是整厘米吗?不是整厘米量出来的数精确吗?如果要得到比较精确的结果该怎么办?

小结:

这个比厘米更小的单位就是毫米。

(板书课题)

二、探究新知:

(一)毫米的认识

1、出示米尺放大图

提问:米尺放大图上有一些什么样的格子?每一大格表示多少?每一大格里又有多少小格?

2、认识1毫米

(1)从观察中你知道一毫米是怎么得到的?

(2)这个放大图上的每一毫米都是放大的。

(3)实际的1毫米有多长?请拿出尺子来随便找1小格看看。

3、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1)用1分硬币建立1毫米的长度观念。

拿出1分硬币,说出厚度在哪里。并和一小格比一比--1分硬币的厚度是1毫米。

师:我们看见食指和拇指之间留下了一条缝,这条小缝的宽大约是多少?

举例:你还见过什么东西的厚度大约是1毫米?

(2)用厘米作对比出示1厘米长的纸条,量出长度。

4、毫米和厘米的关系

(1)出示米尺放大图: 看看1厘米里有多少毫米?你是怎样看出来的?

(2)师领着学生数毫米

(3)1大格有几毫米?1大格还可以说是几厘米?

小结:所以1厘米等于几毫米?

5、用毫米量。

师:用毫米做单位量物体的长度,与用米、厘米量物体的长度量法相同。

(二)分米的认识。

1量纸条。

量教师发的10厘米长的纸条。

师:10厘米就是1分米。

2、用手势建立1分米的长度观念。

用食指和拇指在纸条上比量出1分米的长度,移出手势说:"1分米大约这么长。

3、厘米、分米的关系。

师:这么长是几厘米?这么长还可以说是几分米?

所以1分米等于多少厘米?

(板书:1分米=10厘米)

4、分米和米的关系。

画出1米长的线段。

提问:1米等于多少厘米?100厘米里有几个10厘米?

1个10厘米是几分米?2个呢?10个呢?

这条线段的长是几分米?还可以说是几米?

小结:10分米和1米怎么样?(板书:1米=10分米)

三、巩固练习:

1、P3、4"做一做"

2、P5页 1、2题。

四、小结:

这节课我们学习了哪些内容?1厘米是多少毫米?10厘米是多少分米?1米是多少分米?

板书设计:

毫米、分米的认识

1毫米 1分米

1厘米=10毫米 1分米=10厘米 1米=10分米

教学后记:

第二课时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教学内容:练习一的第3-7题。

三维目标:

1.知识目标:加深对毫米、分米的认识。

2.能力目标: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计算。

3.思教目标:培养学生空间想象能力。加深学生对长度单位间十进关系的认识。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2.难点:不同单位的数相加、减。单位不相邻的两个数的换算。

教(学)具准备:

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1、我们学过哪些长度单位?请你按从大到小的顺序

排列。

2、填空

1米=( )分米=( )厘米

1分米=( )厘米 1厘米=( )毫米

你们是怎么想的?

二、导学阶段:

1、教师发7厘米的纸条。注意提醒学生量的方法。这张纸条长多少?如果改用毫米做单位,该怎样表示呢?

先讨论,再各抒己见。

学生想的方法可能不同,有的用进率推算出来,有的用数的方法,只要是正确的,教师都要予以肯定,但要让学生明白:用进率推算比较简便。应该这样想:

1厘米=10毫米,7厘米就是7个10毫米,所以

7厘米=70毫米。

(板书:1厘米=(10)毫米)

2、量一量课桌高度。

提问:

这个课桌的高度是多少厘米?谁能说一说用分米作单位怎样表示?你是怎样想的?

用迁移类推的方式就可推出80厘米=8分米。

自己做,订正时说说是怎样想的。

教师说明:

长度间的十进关系正、反两方面都可以用。

三、巩固练习

1、练习一的第3、4 题。

(1)第3题

(2)第4题

重点观察第1小题:

1米-2分米=( )分米

师:长度单位不同,不能直接计算,要把1米变换成10分米再计算。

2、小测试:

5分米=( )厘米

43毫米+17毫米=( )毫米

4分米=( )厘米=( )毫米

60米=( )厘米

22分米+8分米=( )分米=( )米

30厘米=( )毫米

90毫米=( )厘米

45分米-36分米=( )分米=( )厘米

86厘米-46厘米=( )厘米=( )分米

3、第5-7题练习。

四、小结。

板书设计:

米和米以内长度单位的换算

7厘米=(70)毫米

80厘米=(8)分米

1米-2分米=10分米-2分米=8分米

教学后记:

第三课时 千米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P7千米的认识及"做一做",练习二的第1-2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在学习了米、分米、厘米及毫米的基础上认识长度单位千米,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3.培养学生的空间想象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知道千米在实际中的应用,知道1千米(公里)=1000米。

2.难点:初步建立1千米(公里)的长度观念。

教(学)具准备:卷尺。

教学过程:

一、知识准备:

师:我们学过了哪些长度单位?

具体表示一下1毫米、1厘米、1分米及1米的长度。

二、导学阶段:

师: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比较大的是米。我们在日常生活中还常用到比米大的长度单位,那就是"千米",千米也叫公里。比如,我们说一辆汽车每小时行驶60千米,

从某地到某地的路程是100千米等等,这些都是用千米做单位的。

1、 出示P7第一幅图

说明:公路上路牌上的"21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叶镇的路程是21千米。“23千米”指的是从这里到灵山还有23千米。

2、出示第二幅图。

教师:同学们你们都喜欢体育吗?谁知道通常体育场的跑道1圈是多少米吗?2圈呢?

那2圈半是多少米呢?1000米用较大的单位表示就是1千米。(板书:1000米=1千米)

那么1千米到底有多长呢?

教师带学生到操场上,量出100米的距离。

分组以人或树为起点量出100的距离,并仔细观察一下。

按一般的步行速度走一走,并计时。

想象一下10个100米有多远。

告诉学生10个这样的长度就是1千米,一般步行12

分左右的距离大约是1千米。

3、教科书P8"做一做"

组织学生尽量实际做一做。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的第1-2题

第1题连线。

说说这些交通工具每小时大约行多少千米。

第2题填合适的长度单位。

板书设计:

千米的认识

1千米又叫1公里

1千米=1000米

教学后记:

第四课时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教学内容:教科书P8例5及"做一做";练习二中的第3-6题。

三维目标:

1.使学生加深对千米的认识,知道长度单位在实际中的应用。

2.会进行长度单位间的换算及简单的计算。

3.培养学生的推理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2.难点:长度单位间简单的计算。

教(学)具准备:小黑板

教学过程:

一、 知识准备:

1、填空

1千米=( )米

1000米=( )千米

4米=( )分米

1分米=( )厘米

6厘米=( )毫米

500毫米=( )分米

二、导学阶段;

1、教学例5:

出示例5:

3千米=( )米

出示问题:

1千米是多少米?

3千米是几个1000米?

谁知道例5的空格里应填多少?你是怎样想的?

出示: 5000米=( )千米

问:多少米是1千米?5000米是几个1000米?空格里填几?

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师:题里给出的两个条件单位名称一样吗?你是怎么想的?

三、巩固练习

练习二中的第3-6`题。

1、第3题 独立完成。

2、第4题

独立完成。指名说说推理过程。

3、第5题

说说图意再独立做。

5、第6题小组讨论,全班反馈。

板书设计:

千米和米长度单位间的换算

3千米=3000米

5000米=5千米

教学后记:

第五课时 吨的认识

教学内容:教科书第11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使学生认识重量单位吨,知道吨在实际中的应用,初步建立1吨重的观念,知道1吨=1000千克。

2.能进行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具、学具准备:

将书上大米袋示意图制成挂图。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教师:我们都学过哪些重量单位?

让学生描述一下1克和1千克具体有多重。

2.5000米=( )千米 4千米=( )米

1000克=( )千克 8千克=( )克

二、新课

1.教学吨的认识。

教师:我们以前学过克和千克这两个重量单位。比如,一袋糖重500克,一袋盐重1千克。这节课我们要学习一个比千克还要大的重量单位(引出新课)。

出示书上第一个直观图。引导学生说一说图意,然后教师指出:计量较重的或大宗物品的重量,通常用吨作单位。

教师:谁能说一说还有什么物品用吨作计量单位?1 吨到底有多重呢?

教师直接引出:1000千克就是1吨。

板书:1吨=1000千克

教师:假设三年级同学平均每人重25千克,1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40个同学的体重是多少千克?是几吨?

教师:你还能说出哪些东西大约重1吨?

2. 教学千克和吨的换算。

4吨=( )千克

教师引导学生进行推算,不用写出推理过程,启发学生想出:1吨是1000千克,5吨是5个1000千克,5个1000千克是5000千克。所以5吨是5000千克。

3.做“做一做”中的题目。

让学生独立完成,给有困难的学生一定提示。订正时,让学生说一说推理过程。

三、小结

四、课堂作业

教师还可以再给出几个例子让学生说出合适的单位名称。

教学后记:

第六课时 有关重量单位的混合练习

教学内容:练习三的第1-4题

三维目标:

1.加深对吨的认识。

2.能够比较熟练地进行重量单位的简单换算。

3、培养学生仔细认真的学习习惯。

教学重点、难点:

1.重点:重量单位间的进率。

2.难点:重量单位间的简单换算。

教(学)具准备:

投影仪、

教学过程:

一、复习:

1000千克=( )吨

1吨=( )千克

4000克=( )千克

5000克=( )吨

8吨=( )千克

6千克=( )克

二、练习:

练习三的第1-4题。

1、第1题连线。说说为什么。

2、第2题 补充

4吨=( )千克

20__千克=( )吨

1吨-30千克=( )千克

8000千克-7000千克=( )吨

独立做,并说出推理过程。

3、4米 Ο 1500毫米

3吨 О 4050千克

提示:

单位不同的两个数能直接比较大小吗?怎么办?

4、第3题

教师解释"载重2吨"是什么意思。说说题意,小组讨论,口答。

三、小结:

今天我们主要学习了什么内容?1吨是多少千克?1000千克是几吨?

四、第4题

回家与爸爸妈妈合作完成。

板书设计:

有关重量单位的混合练习

1000千克=`1吨 1吨=1000千克

教学后记:

第七课时 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内容: 教材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三维目标:

1、让学生进一步认识长度单位毫米、千米和质量单位吨,牢记单位之间的进率。

2、能联系生活,理解生活中处处存在这些数学知识。

4、培养学生学会观察生活的能力。

教学重点、难点

能联系生活,说出生活中的数学。

教学过程

一、复习长度单位和质量单位

1、复习长度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长度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毫米、1厘米、1分米、1米,1千米的长度。

2、复习质量单位

(1)让学生说一说你认识了哪几个质量单位。

(2)举例子说一说1克、1千克、1吨有多重?

二、联系生活,了解生活中的数学

(一)自学课本第一十四页的内容

1、学生看书第十四页的内容。

2、各学习小组交流,你看到了什么?

3、全班交流

师:请各小组代表汇报你们组发现了什么?

生:我们组发现一辆汽车限载重量8吨……

(二)学生汇报社会调查情况

师:请同学们汇报这两天来你通过什么方法,发现生活里存在我们学过的长度和质量知识。

生1:我爸开摩托车的速度一般是每小时40千米,我家到学校的路程大约是2千米。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18)

教材分析:

本内容是在学生认识了钟面,学习了时、分、秒有关知识的基础上学习的。教材充分联系了学生的生活实际,利用学生熟知的、感兴趣的素材进行教学,唤起学生已有的生活经验,从而主动探索24时计时法的规律,帮助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和区别,并能在两者之间进行互换。通过解决一些实际问题,帮助学生理解所学知识在生活中的应用,也达到巩固知识的目的。通过鼓励学生收集相关知识的内容来培养学生课外阅读的兴趣和多渠道收集信息的能力。

学生分析:

在学习24时计时法之前,学生已经学习了有关时间,时、分、秒和时间有关的知识,他们对钟面、经过的时间等问题均有所了解和掌握。在日常生活,比如电视和乘车的过程中等或多或少地与24时计时法有过交道,不会一点都没有接触到,这就构成了学生学习本课的知识基础。

根据教学内容和学生的认识规律,我觉得在这节课的教学中应该注重生活化、活动化、信息化,帮助学生更好的学习,让更多的孩子沉浸在学习数学的乐趣中。因此,要让学生在数学活动中学习数学,在于调动学生原有的知识的生活经验,发现问题,创造新知识,并在这个过程中培养学习兴趣,发展智慧,增长才干。在教学中,我注意实行启发式、讨论式、活动式的教学模式,现实生活中到处有数学,到处存在着数学思想,关键是教师能否善于结合课堂教学内容,去捕捉生活数学实例,学生已有知识经验,也激起学生的学习兴趣,为课堂教学服务。

教学重点难点:

使学生理解和发现普通计时法与24时计时法之间的联系与区别,并能正确地把用24时计时法表示的时间与用普通计时法表示的时间进行互换。

教学目标:

1、创设现实而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在初步感知两种计时法的基础上,通过观察、比较、合作、交流,掌握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特征,发现两种计时法互相转化的规律,能正确进行互化,并能应用所学知识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

2、为学生创设平等、民主、宽松、和谐的学习环境,充分激活学生思维,让他们在借助已有知识经验猜想、观察比较12时计时法和24时计时法的异同、发现两种计时法相互转化的方法等数学学习活动中抽象思维能力得到锻炼,创新思维能力得到提高。

3、联系生活实际和学生的生活经验,提供现实的、有意义的、学生感兴趣的探究素材,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使学生在学习过程体验到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初步感悟数学的应用价值。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19)

教学目标:

1、在游戏比赛中初步感知轴对称图形的基本特征,并通过观察、动手操作知道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叫轴对称图形。

2、通过判断,辨析和验证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的认识和理解,并认识对称轴,根据特征会找和画一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3、让学生初步感知几何图形的美,同时发展学生的空间观念。

教学重点:认识并理解轴对称图形和对称轴。

教学难点:根据特征判断一个图形是否是轴对称图形

教学准备:媒体、图形等。

教学过程:

一、比赛引入,初步感知。

1.女同学和男同学比眼力,老师分别给你们看一个图形的一部分,猜一猜是什么?出示:相关图形的一半,

女:蝴蝶、飞机、

男:木梳、电筒、

宣布比赛结果,激化矛盾

男生觉得比赛内容不公平,女生猜的图形另一半与看到的一半一样,他们猜的图形两边不一样。

女生猜的图形两边真的一样吗?(媒体演示)你发现了什么?

认识完全重合(板书)

5.再次感知轴对称图形的特征

A.出示:半张电话图形,男生猜一猜是什么图形?

B.能用最简单的方法验证电话图形两边完全重合吗?

C.演示:“对折”、“完全重合”

D.学生动手验证树的图形两边是否完全重合,同桌互说验证结果。

学生得出结论: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板书)

6.认识对称轴

二、自主探究,体验新知

1.判断下列图形是不是轴对称图形。

A、双喜图在判断中进一步明确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的图形是轴对称图形。中间的直线是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B、同一方向的一双鞋对折后,图形两边没有完全重合,进一步加深对轴对称图形特征的认识。

C、两条相对的鱼

D、叶子图

2、用手式比划出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字母:E T 汉字:中田)

3.判断图中红线是对称轴吗?(小组讨论)

只有沿红线对折后图形两边完全重合,红线才是图形的对称轴。

4.小结:我们怎样来判断图形是一个轴对称图形?

三、动手操作,内化新知

1.以小组为单位挑出轴对称图形

A、每组都有一张信封,信封内有三角形、长方形、平行四边形、等腰梯形、圆各种图形,学生动手验证出轴对称图形。

B、学生动手找出各个轴对称图形的对称轴。

C.小组汇报

2.小结: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一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两条对称轴,有的轴对称图形有无数条对称轴。

四、课堂总结,拓展提升

1、生活中有许多轴对称现象,你能举例吗?

2、媒体出示生活中的轴对称现象,欣赏对称的美。

3、学生制作轴对称图形

总结:你是怎么剪的?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20)

课题:

小数的大小比较第课时

教学目标:

1.结合具体情境探索并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从中进一步学习简单的数学推理。

2.通过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进一步体会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

3.培养自主探索与合作交流的习惯,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重点:

掌握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方法。

教学难点:

运用一位小数大小比较的知识解决简单的实际问题。

教学准备:

课件

教学过程:

一、情境引入

1.课件出示教材第90页主题图,谈话引入:今天天气真热,童童想到冷饮店买些冷饮。请大家观察价目表,看看这里有哪些品种的冷饮,价钱分别是多少?

学生看图,教师指名说说每种冷饮的名称和价钱。

教师整理板书:雪糕0.8元,冰棍0.6元,冰砖1.5元,蛋筒2.2元。

提问:通过这些商品的价钱,你能提出哪些数学问题?(学生自由提出问题)

2.谈话:童童想买雪糕和冰棍,她想知道哪个贵一些,你能帮她比一比吗?揭题:怎样比较小数的大小呢?这就是我们这节课要研究的内容。

二、交流共享

1.教学例3。

提问:如何比较0.8和0.6的大小?

课件出示:0.8 ○ 0.6

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并选派代表交流、汇报想法。

想法一:0.8元是8角,0.6元是6角,8角大于6角,所以0.8>0.6。

想法二:0.8=8686,0.6=,>,所以0.8>0.6。 10101010

出示两个正方形,让学生在正方形中分别涂色表示0.8和0.6,再比一比。(得出0.8>0.6)小结:两个小数都是零点几的,我们可以比较它们的小数部分,十分位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2.试一试。

提出问题:比一比雪糕和冰砖的价格,并和同学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出示:0.8 ○ 1.5

(1)学生独立思考后小组讨论,小组选派代表汇报想法。

想法一:0.8的整数部分是0,1.5的整数部分是1,那么0.8肯定小于1.5,所以雪糕便宜。

想法二:0.8写成分数是88,<1,而1<1.5,所以0.8<1.5,雪糕便宜。 1010

想法三:因为8比15小,所以0.8<1.5,雪糕便宜。

(2)谈话:同学们说得很多,这些方法都能比较出它们的大小,我们还可以用数轴来表示这两个数。

(出示数轴图)提问:你能在数轴上标出0.8和1.5的位置吗?

学生在教材中的数轴上标出两个小数的位置。

学生汇报交流,并说说自己的想法。

小结:两个小数的整数部分不相同时,可以先比较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

(3)引导:在数轴上标出0.6,比较0.6、0.8和1.5这三个数哪个,哪个最小。学生独立标出位置,并比较大小。

(4)任意选两种冷饮,比一比价格,再说说你是怎样比的。

学生在小组里交流,主要比较以下四种情况:

0.8○2.2 0.6○2.2 1.5○2.2

组织学生在班级中交流比较的方法,师生共同讲评。

比一比:四种饮品,哪种冷饮最贵,哪种,你是怎么知道的?(指名回答)

3.小结小数的大小比较方法。

提问:我们在比较小数的大小时,可以采用什么方法来比较?你有什么好的想法?先组织学生进行小组合作交流,再全班交流,最后教师总结。

(1)采用换算单位法,把较大的单位换算成小的单位。

(2)数轴比较法,先把这些数依次在数轴上标出,然后比较其大小。

(3)整体比较法,即位数相同,从位比起,相同数位上的数谁大这个数就大;位数不同,先看整数部分,整数部分大的这个小数就大。整数部分相同的时候,就比较十分位上的数,十分位上的数大,这个小数就大。

三、反馈完善

1.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1题。

(1)出示图片,让学生观察。

提问:从图中你能知道两条彩带各长多少厘米吗?(6厘米和9厘米)

再问:用分米作单位,这两条彩带分别长多少?

再问:你能比较这两个小数吗?(0.6分米<0.9分米)

(2)要求:先写出小数再比较大小。

学生独立完成,集体交流,并说说想法。

2.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2题。

让学生先根据图中的涂色部分写出小数,然后比较大小。

指名汇报,汇报时让学生说说自己的比较方法。

3.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3题。

让学生先回顾比较小数大小的方法,再独立完成,完成后指名汇报。

4.完成教材第91页“想想做做”第4题。

让学生先在数轴上标出数,然后按顺序把三个数填入括号内,最后集体交流,说说比较的过程。

四、反思总结

通过本课的学习,你有什么收获?还有哪些疑问?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21)

【教学内容】

人教版小学数学三年级下册70页到74页“面积和面积单位”的内容。

【教材解读】

《面积》属于空间与图形领域,被安排在三年级下册第六单元。这一单元具体包括:面积和面积单位,长方形、正方形的面积计算,面积单位的进率,常用的土地面积单位四部分。本课是这一单元的起始课,它的教与学是在学生已经掌握了长度和长度单位,长方形和正方形的特征及其周长计算的基础上进行的。学生从学习长度到学习面积,是从一维空间向二维空间转化的开始,是空间形式“由线到面”的一次飞跃。学好本课,不仅是学习面积计算的基础,更是小学阶段几何教学的基础知识。

为了帮助学生建立面积概念,教材在编写上非常重视展现面积概念的形成过程、注重常用面积单位表象的形成、注重在直观操作和形式多样的活动中体验。教材按照先认识面积(包括物体表面的大小和封闭图形的大小),然后归纳面积的概念,再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包含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为什么用边长是“1”的正方形做面积单位,以及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

【教学目标】

(1)通过指一指、摸一摸、比一比等体验活动,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

(2)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使学生感受建立面积单位的必要性,初步理解面积单位的建立规则。

(3)认识常用的面积单位: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和平方米,并在活动中获得关于它们实际大小的空间观念,形成正确的表象。

(4)培养学生观察、操作、概括能力,使学生体验到数学来源于生活并服务于生活。

【教学重点】

使学生理解面积的含义,掌握常用的面积单位并建立正确的表象。

【教学难点】

在操作中体会引进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教学过程】

一、充分感知,理解面积的含义

1、通过物体的表面感知什么是面积

⑴情境导入

老师手中有两张纸,想请两名同学来进行涂色比赛,看谁涂的快一些,如果是你,你会选择哪一张?为什么?

生可能回答,选择小的那张,因为它小,就涂得快。

师:其实刚才同学们说的,这张纸小,是指的它的面小,这张纸大,是指的他的面大,其实每一个物体都有自己的面,有的面大,有的面小。

请你摸摸数学课本的封面在哪里,桌子的面在哪里,你感觉谁的面大一些

生可能说桌子的面大一些。

再摸摸椅子的面,看看黑板的面,你感觉谁的面大?

⑵、教师小结:刚才我们通过摸和看知道物体表面是有大有小的,我们就把物体表面的大小叫做它们的面积、(板书:物体表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出示课件:课本封面的大小就是课本封面的面积,钟表表面的大小就是钟表表面的面积。谁还能举例说一说?

2、通过封闭图形理解面积的含义

我们已经知道了什么是物体表面的面积。现在老师把这几个物体的面给大家请下来,请同学们仔细观察。现在同学们看到的'就是长方形、三角形、圆形。像这样,首尾相连,密封起来的图形就是我们学过的封闭图形

它们有大小吗?谁大?谁小?(生交流方法)

像刚才我们研究的这些封闭图形的大小也叫面积。

板书封闭图形

长方形的大小就是长方形的面积,不规则图形的大小就是不规则图形的面积,圆形的大小就是圆形的面积。你还能举例吗?如:正方形的大小就是正方形的面积等等。

3、小结归纳面积的含义

谁能来说说,什么是面积?

师:物体表面或封面图形的大小就是它们的面积

补充板书:或

二、动手操作,建立面积单位表象

(一)认识统一面积单位的必要性

1、设疑。

出示两个长宽各异,但面积相同的长方形纸,它们相比较,谁的面积大?(生交流)同学们意见不统一了,用观察法更无法确定谁大谁小,用重叠法试一试。也不行,怎么办?谁来想个好办法?

2、请学具帮忙:那就借助学具袋中的学具在这两张纸上摆一摆,比出它们的大小吧!动手操作要求:请同桌两人,每人选择一个长方形,任意选一种学具来测量长方形的大小,比比看哪个长方形大?

(1)全班汇报交流:学生可能出现的情况:

A: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圆形摆,但由于原形没有全部覆盖整个长方形,不能确定哪个图形大,哪个图形小。

B:同桌两人,一人用正方形摆,一人用长方形摆,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不一样,也不能根据小长方形或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关键是两人的标准不一样)

C:可能有的同桌都选用正方形来测量由于所选的图形大小一样,所以能根据正方形的个数来确定两个长方形的大小。、

D:形状相同,但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

师质疑:为什么不用圆形?

生展示时,教师不做评价,让学生交流,质疑。(如果学生没有用到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师可质疑,为什么大小不同的正方形或长方形没混着用呢?)

3、师小结:大家都认为要用同样的学具,也就是要统一标准。有的小组用长方形作为标准,有的小组用正方形作为标准,都比较出了这两张纸面积的大小!

到底使用哪种标准比较方便呢?人们习惯上用正方形的面积作为面积单位。

学到这里,让我们不禁想起了长度单位,常用的长度单位有哪些?

(二)认识面积单位:

1、为了人与人之间的交流,国际上也规定了一些常用的面积单位。有平方厘米、平方分米、平方米。(板书)

2、请同学们自学课本内容

3、汇报学习收获:

师:你们学会了吗?老师来考考你

(1)1平方厘米到底有多大?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生交流)从学具中找出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用尺子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一厘米吗?用手摸一摸它的大小。再闭上眼睛想一想它的大小?

找找哪个手指甲的面积接近1平方厘米?

如果让同学们用1平方厘米的小正方形量一量你的橡皮有多大,能不能量出来?如果让你用它去量你的课桌呢?请同学们试一试?

感觉怎样?太麻烦了?那么有没有更大的面积单位适合量课桌呢?(一平方分米)

(2)一平方分米在数学上是怎样规定的呢?(谁来说)

在学具中找出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量一量它的边长是不是一分米?

摸一摸它的面,闭上眼睛,想一想1平方分米的大小。用1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同桌两人比划1平方分米的大小

找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是一平方分米

量一量课桌的面大约是多少平方分米?

(3)如果让你拿这张一平方分米的正方形去量一量我们的教室,你感觉怎样?(太麻烦了)老师这儿还准备了更大的面积单位?

出示一张一平方米大的纸贴到黑板上,想一想1平方米的大小。

想一想生活中哪些物体的面接近1平方米?

估计我们的黑板大约是几平方米?

三、表象运用,形成技能

1、做课本76页第1题,做完后交流。

2、做课本76页第4题

在括号里填上适当的单位名称

黑板长4()一枚邮票的面积是4()

小明身高128()一块手帕的面积是4()

小华腰围6()一块黑板的面积是4()

四、全课交流,知识提升:说说你这节课印象最深的地方?

板书课题:面积和面积单位。

一节课马上就要结束了,我们对面积和面积单位的研究却刚刚开始,老师给大家留下个课下小调查:除了今天学的,还有哪些其他的面积单位?把你的调查结果与同学和你的数学老师交流。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22)

教学目标:

1.结合应用“乘除法”等知识,解决生活中简单的实际问题。

2.感受列表策略在解决问题中的作用,引导学生有条理地思考,提高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

3.在解决实际问题的过程中获得丰富的情感体验,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紧密联系,体验数学在生活中的应用。

教学重点:

解决“租车”和“购买纪念品”两个生活中的现实问题,让学生掌握列表等解决问题的策略。

教学过程:

谈话引入课题:淘气他们学习今天要组织同学们去游乐园玩耍,这节课,让我们和他们一起去游园吧(板书课题:我们一起去游园)。

一、租车

1.出示情境图

师:观察情境图,说一说,从图中,你知道了哪些数学信息?要解决什么问题?

生1:数学信息是:有48人去游园,需要租车,小车每辆最多乘12人,租金是120元,大车每辆最多乘18人,租金是160元。

生2:问题是: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师:把信息和问题完整的读两遍,独立思考,再与同伴说一说:可以怎么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生:独立思考,与同伴交流可以怎样租车?需要多少钱?

学生汇报思考的过程:可以租3两大车,坐54人,有6个空位,租金是3×160=480(元);

2.师:到底有几种租车方案?我们来整理一下吧。出示列表:把你想到的租车方案,依次序填在表格里。

小车辆数 大车辆数 可坐人数 租金/元 方案1 方案2 生:独立完成表格,把各种租车方案都填在表格里,交流展示。

展示完学生的列表后,师选出学生(有条理思考的)代表方案展示

小车辆数 大车辆数 可坐人数 租金/元 方案1 4 0 4×12=48 4×120=480 方案2 3 1 3×12+18=54 3×120+160=520 方案3 2 2 2×12+2×18=60 2×120+2×160=560 方案4 1 2 1×12+2×18=48 1×120+2×160=440 方案5 0 3 3×18=54 3×160=480 3.怎样租车最省钱?

(1)观察上面几个方案,如何做最到省钱?你们有什么发现?

生:最省钱的是方案4:租1辆小车和2辆大车440元。

师:为何方案1和4都是坐48人,相同的人数,为何租金不同?

(2)淘气说:如果我们是40人,怎样租车最省钱?你们能帮帮淘气吗?学生用列表的方法试着解决问题,汇报:租2辆小车,1辆大车省钱。

小结:租车最省钱的策略是:车上的座位尽可能坐满,如果坐不满,空座位必须尽可能少,尽可能用大车。

师:解决了租车的问题,同学们开心的乘车去游乐园里玩耍了。在游园的时候,同学们又遇到了数学问题,请我们帮忙解决呢。

二、购买纪念品

1.师出示情境图:观察情境图,你知道了什么?

生:观察,汇报:小包装里有3个玩偶,每盒5元,大包装里有4个玩偶,每盒6元。买30个玩偶,可以怎么样买?

师:大小包装各需要几盒?独立思考问题“可以怎样买?”

请你写出3种购买方案,哪种最省钱?

问:怎样写出你的方案呢?(生:用列表)

2.学生在题单上完成表格2,交流展示

小包装 大包装玩 偶数量 金额 方案1 2 6 2×3+6×4=30 2×5+6×6=46 方案2 6 3 6×3+3×4=30 6×5+3×6=48 方案3 10 0 10×3=30 10×5=50 比较:哪种方案省钱?讨论:省钱的方案有什么规律?(尽量购买大包装盒的省钱,因为大包装盒里每个玩偶的单价少)

生:观察表格,思考,交流,汇报。

3.师:利用列表还能解决什么问题呢?

生:自由回答

三、巩固应用

师:刚才我们学习了用列表的方法解决了租车和购买纪念品时遇到的数学问题。现在你能用学到的知识,帮助笑笑和淘气解决他们在游园时遇到的问题吗?

1.笑笑的问题是:买50个玩偶,怎样买最省钱?

2.淘气的问题是:如果大车可8人,小车可坐5人,我们28人乘车,怎样安排车辆空座最少?

学生独立思考,用列表的方法,解决这两个问题。

师巡视,个别指导。

学生展示,汇报。

四、小结

今天这节课,我们从游园的活动中,学到了什么数学知识?

学生回顾,思考,自由发言。

小学三年级上册数学教案人教版免费(篇23)

【教学内容】

人教版《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数学(三年级上册)》 “有余数的除法”。

【教学目标】

1.认识余数,知道余数的含义。

2.在初步理解有余数除法的基础上,掌握有余数的除法的计算方法。

3.初步培养学生观察、比较、综合的能力。

4.通过探究过程,使学生感受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培养探究性学习能力。

【教学重点】

理解有余数的除法的意义,探究余数一定要比除数小。

【教具、学具】

三角形、正方形、圆形图片若干。

【教学过程】

一、游戏导入,激发兴趣

1. 考考老师:请同学们利用已经学过的找规律的知识,用学具设计一个规律,然后告诉老师,你是怎么摆的,接下来你想让老师猜几号学具,老师不用看就能猜出它是什么。不信,谁来考考老师?(可以请不同的学生试一试,学生很惊奇。)

2. 适时引入:想不想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等你们学会了今天的知识,就知道老师为什么能很快猜出来的了。

[评析:从学生已有知识出发,用学生考老师的形式引入新课,这样做,既为学生创造了轻松愉快的学习氛围,同时也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热情和探究新知的欲望。]

二、探索新知,建构概念

(一)明确图意,展开思维

利用课件呈现主题图:通过创设校园里学生课外活动的情境,引导学生在观察的过程中思考:哪些素材可以用除法计算。(如插旗子时按4面为一组的;跳绳时分成4人一组;打篮球的学生为5人一组;板报下面的花为3盆一组等。)

[评析:充分利用教材提供的主题图,引导学生展开观察、交流和解决问题等活动,强化学生对“平均分”的应用意识,为下面学习“有余数的除法”奠定基础。]

(二)实际操作,感受新知

1. 教学例题1。

(1)利用课件演示例1:国庆节到了,同学们打算将联欢会的会场用鲜花布置,小朋友先般来15盆花,他们打算每组摆5盆,可以摆几组?老师想请我们班的同学来分一分,你们愿意吗?

(2)动手操作:请小朋友拿出学具,用15个学具表示15盆花来摆一摆。

(3)提问思考:有15盆花,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15盆花有没有摆完?想一想15里面有几个5?

(4)尝试列式:如果用计算的方法来解决这个问题。你能列出算式吗?

15÷5=3(组)

(5)明确写法:(结合操作思考)每5盆摆一组,摆成了几组?并结合具体的情境让学生说一说竖式中每一步所表示的意思,同时了解竖式中各部分的名称。

[评析:引导学生在已具备的表内除法知识的基础上进行有余数的除法的学习。学生虽然在实际生活中有一些感性的认识,但还缺乏清晰的认识和数学思考。因此,首先由情境引入例题,联系学生的实际生活,运用摆学具的方式感知除法的意义,同时通过理解表内除法竖式的含义,给学生创设自主建构知识的活动空间。]

2.教学例题2。

(1)课件演示例2:同学们将校园一角的23盆花全部搬到了会场,还是每5盆摆一组,最多可以摆成几组?

(2)动手操作:你们是不是也能用学具代替23盆花来摆一摆。看看每5盆摆一组,能不能全部分完?还剩几盆?剩下的够不够再分一组?

(3)认识余数:23里面最多有几个5?这余下的3盆不够再分一组,这个数你能给它起个名字吗?(板书课题:余数)

(4)尝试列式:23÷5=4(组)……3(盆)

(5)适时小结:为了分清余数和商,我们要在余数和商中间用6个小圆点隔开。我们把这样的除法,叫做有余数的除法。(接着板书课题:有“余数”的除法)

(6)小组讨论:如何列竖式?把自己的想法和同组的小朋友说一说。

(7)学生汇报。

(8)列出竖式:

3.观察比较:看看例1和例2的竖式,比一比,从这两道题的计算中你发现了什么?

4.尝试练习:选择两个算式用竖式计算。(一个正好分完,另一个不能正好分完。)

[评析:本环节教学,教师根据学生认知的“最近发展区”对新知识的学习进行准确定位,既为学生创设了“跳一跳,摘桃子”的思考平台,又为学生提供自主探究、合作交流的空间,使学生在认知过程中体会到探索的快乐和成功的喜悦。]

三、观察比较,理解概念

1. 探究关系:出示例3,引导学生运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先列式算一算,再引导学生讨论:观察余数与除数,你们发现了什么?

15÷5=3(组)

17÷5=3(组)……2(盆)

19÷5=3(组)……4(盆)

21÷5=4(组)……1(盆)

23÷5=4(组)……3(盆)

25÷5=5(组)

16÷5=3(组)……1(盆)

18÷5=3(组)……3(盆)

20÷5=4(组)

22÷5=4(组)……2(盆)

24÷5=4(组)……4(盆)

2.归纳总结:(1)剩下不能再分的数才叫余数;(2)计算有余数的除法,余数要比除数小。

[评析:本环节是在前两个例题的基础上,引导学生探究余数与除数的关系。教学中如果让每一个学生都来计算这一组题,势必花费学生很多的时间和精力,学生也会产生厌烦情绪;而采用小组分工合作的形式,既减轻了学生的学习负担、提高课堂教学效率,又让学生真正体验到通过团队努力取得成功的快乐。]

四、巩固拓展,运用新知

1. 巩固题:第52页的“做一做”。(判断题,进一步明确“余数要比除数小”。)

2. 开放题:想一想在一道有余数的除法算式中,如果除数是8,余数有可能是几?如果余数是6,除数有可能是什么数?

3. 游戏题:“猜猜看”。

(课件呈现:一组有规律的图形,猜一猜第10个是什么图形、第18个是什么图形,运用课件验证。)

4. 拓展题:现在你们能想出老师为什么会很快猜出你们前面所摆的学具是什么了吗?你们也能运用今天学的“有余数的除法”知识,很快地猜出第24个、第30个图形是什么吗?

[评析:练习的设计充分体现了层次性、开放性、灵活性、启发性和挑战性。通过让学生进行不同类型的练习,可以有效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使不同的学生得到不同的发展。尤其是最后一个练习,给学生一种恍然大悟的感觉,整节课前后呼应,使学生掌握的知识系统化、结构化。]

五、归纳小结,结束全课

小朋友,这节课你有什么新的收获?你体验最深的是什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