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精选5篇
教案是教师教学活动中不可或缺的重要工具。教案能够帮助教师合理安排教学内容和教学步骤。下面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如果大家喜欢可以分享给身边的朋友。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 【篇1】
目标要求
1、知识与技能:知道空气的组成及各成分的用途,空气污染及环境保护的有关知识。
2、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探究空气的组成,了解探究的一般过程;联系生活经验,认识纯净物和混合物,初步了解对物质进行分类是化学学习方法之一。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通过对空气的组成的实验探究,激发学习和探究的兴趣,培养合作和勤于思考的科学作风,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了解空气的组成及空气污染与防治。
难点:能否用红磷以外的物质来测定空气的组成。
课型:探究型,多媒体
课时:二课时
实验准备: 集气瓶、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烧杯、导管、弹簧夹、酒精灯、红磷、水、火柴。
第一课时:
教学过程;
1、情景导入:出示一幅蓝天、白云、草地、人、动物图片
提问1:这幅图片上除了蓝天、白云、草地、人、动植物外还有什么?——空气
提问2:人类和一切动植物的生命支柱是什么气体?——空气。
讨论:请说出空气与我们的关系。
2、新课探究:
空气的组成
阅读:课本
思考:二百多年前,法国科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那他是如何研究的呢?拉瓦锡的结论是什么?
结论:空气是由氧气和氮气组成,其中氧气约占总体积的1/5。
[实验2-1]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现象:红磷燃烧产生大量的白烟,反应停止后,水槽中的水沿导管进入集气瓶中,约占瓶内体积的1/5
结论:红磷燃烧消耗氧气,氧气约占空气总体积的1/5。
推论:空气中剩余的约4/5体积的氮气不燃烧,不支持燃烧,难溶于水。
探究:
1、在实验中发现测得的空气中氧气的体积含量小于1/5,可能的原因是什么?
2、红磷熄灭后瓶内还有没有残余的氧气?
3、实验成功的关键是什么?
探究参考:
1、少于1/5的可能:红磷的量不足,温度没冷到室温就观察,装置的气密性不好,当燃烧到一定程度时,瓶内氧气含量低,红磷不能继续燃烧。wWw.HaoHaowenkU.CoM
2、如果红磷的量不足反应结束后瓶内有残余氧气;氧气含量低时,红磷熄灭,氧气剩余。
3、装置不能漏气。
结论;空气是无色、无味的气体,它不是单一的物质,是由多种气体组成。
空气的组成:氮气(N2)78%、氧气(O2)21% 、稀有气体0.94% 、二氧化碳(CO2)0.03%、其它杂质0.03%
混合物和纯净物:
混合物:由多种物质混合而成,这些物质之间没有发生反应,各自保持着各自的性质。
纯净物:由一种物质组成的物质。可以用专门的符号来表示。
小结:略
第二课时:
空气的作用;
讨论:空气有什么作用?为什么说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资源?
阅读:课本第24页
1、氧气:
讨论:为什么叫做“养气”?氧气通常有哪些用途呢?
阅读:课本第24页
2、氮气
讨论:氮气有哪些用途?
1).制硝酸、化肥的重要原料。
2).用作保护气。
3).液氮冷冻麻醉。
4).超导性
5).食品包装时充氮以防腐。
讨论:
1).燃烧着的红磷熄灭了,这种现象说明氮气能不能支持燃烧?——不能支持燃烧
2).集气瓶内水平面上升一定高度后,还继续上升吗?这种现象能不能说明氮气不易溶于水?——不会;能
3).空气所表现出来的某些性质,能不能在一定程度上代表氮气的性质?——能
小结:
物理性质:一般指颜色、状态、气味、熔点、沸点、硬度和密度,以及是否溶于水等。这些性质不需要通过化学反应就能表现出来。
化学性质:通过化学反应表现出来的性质
练习:请列出氮气的物理性质和化学性质。
3、稀有气体
定义:由于有空气中含量比较少
成员:氦(He) 氖(Ne) 氩(Ar) 氪(Kr) 氙(Xe) 氡(Rn)
性质:无色、无味。由于其化学性质在通常情况下稳定,一般不与其他物质发生化学反应。所以叫惰性气体。
用途:保护气、不同颜色的电光源。(放映影像资料)
四、空气的污染与防治
出示蓝天白云与空气污染对比图片。
讨论:
1.在你的身边发生过哪些污染空气的情况?
2.大气污染会造成哪些危害?
3.为了保护人们赖以生存的空气,你能做些什么?
粉尘
空气污染物 二氧化硫 SO2
有害气体 一氧化碳 CO
二氧化氮 NO2
空气污染的途径:汽车尾气的排放,工厂的废气、矿石燃料的燃烧等。
如何防治:阅读课文第26页 放映影像资料
总结:略
作业:空气质量日报、预报
课后反思: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 【篇2】
一、 教学设计思路
为了完成本节课的教学目标,有效地实施素质教育,在教学的过程中,我以学生的发展为本,立足课堂,采取“师生互动,合作探究”的模式,以启发、诱导、探究、交流等教学方法,使课堂变为开放的课堂,为学生营造一个宽松的探究氛围,为培养学生逐渐形成善于协作、勤于思考、勇于创新的学习态度和学习方法奠定了基础。在课堂上,我采用多媒体辅助教学,分组实验等教学手段来调动学生的积极性,并增强教学的直观性、趣味性,优化了课堂教学效果。
二、教案
课题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气
授课人
王丽辉
学校
大庆市
第五十五中学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了解空气的组成。
过程与方法:通过实验对空气组成的探究,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培养学生善于合作、勤于思考、严谨求实、勇于创新和实践的科学精神,体验探究成功的乐趣。
重点
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难点
探究空气成分的实验设计及操作。
教学方法
以学生独立操作、观察、归纳为探究主体,教师进行穿针引线引导学生大胆的探究、讨论、猜想、尝试、交流使学生获取新知识,解决新问题。
仪器、药品
仪器:钟罩、水槽、燃烧匙、单孔橡皮塞、集气瓶、烧杯、乳胶管、导管、双孔橡皮塞、弹簧夹、酒精灯、木板。
药品:红磷、木炭、蜡烛、水。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导入】出示空杯子,问:杯内有没有物质,如果有,里面的是什么?
空气是一种“看不到摸不着”的物质,它与我们的生活最密切,它是由一种物质还是多种物质组成的呢?今天我们就来探究空气的成分。
【板书课题】
思考、回答问题,酝酿化学思维,
了解本节课的学习内容。
激发学生学习兴趣,引入课题。
【提问】
1.空气就在你周围,你能描述一下它是什么样的吗?
2.空气是一种单一物质吗?它主要由哪些物质组成呢?
用语言进行精炼的描述,对学生进行概括思维的能力训练。
提出问题使学生产生求知欲,引入空气组成的讨论。
【演示】“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
介绍仪器名称,操作顺序,提示学生观察要点,红磷燃烧的主要现象和水面变化的情况(强调烟和雾的区别)
【注】
1.实验前,将集气瓶容积5等分
2.引导学生依据观察红磷燃烧现象的方法观察、描述燃烧现象,观察水面上升的情况。
1.观察、思考、填写观察记录:
红磷燃烧时有大量 生成,同时集气瓶内水面逐渐 ,等燃烧停止,白烟消失后,集气瓶内水面上升了约 体积,剩余气体约占总体积的 。用燃着的火柴伸入集气瓶内,火焰 。
2.了解红磷燃烧的文字表达式。
通过演示,指导学生观察,明确本次实验的目的及实验原理。
【分析讨论】
①你观察到哪些实验现象?
②红磷燃烧是哪两种物质发生化学反应?
③另一种物质具体来自于哪里?
④为什么红磷要过量,剩余的红磷为什么不燃烧?
⑤钟罩或集气瓶内水面为什么会上升?为什么水面上升只1/5而不是全部?
⑥猜想剩下的气体具有什么性质?
⑦由此你能得出哪些结论?
分析、思考、讨论、归纳、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分析解决问题能力。
在实验中不断向学生提问,设置悬念让学生思考或提出假设,体验化学学习是以实验为基础,由现象得出结论的学习方法。
【学生分组实验】空气中氧气含量的测定
介绍仪器名称,装置原理,操作顺序,注意事项
学生可自选做如下实验:
培养学生动手操作能力和探究思维的意识。
【思考】实验中,如果进水量非常少时实验失败,原因你能找出来吗?介绍给大家
【拓展探究】
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1.实验中应遵照什么原则选择药品?能否选择硫、铁丝、蜡烛?如果选用蜡烛做此实验应做如何改进?有哪些优缺点?
2.为什么进水量接近1/5却总小于1/5?原因有哪些?
3.瓶内的气体能支持燃烧吗?瓶内水面上升到一定高度后还能继续上升吗?这说明了氮气的什么性质?
学生认真的分析,从现象到本质的剖析问题,拓展思维,得出结论。
培养学生从现象到本质的分析、解决、探究问题的能力及细致认真的科学态度。
【讲述】学生课前已做过预习,想一想今天做的这个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的实验,是受谁的启发而做的呢?
(具体研究拉瓦锡测定空气成分的实验)
【投影】拉瓦锡及其探究空气中氧气含量的实验简介。
【动画展示】氧化汞受热分解及汞在氧气中加热合成氧化汞的过程。
了解空气发现史:
18世纪70年代,瑞典化学家舍勒、德国化学家普利斯特里先后通过实验制得了氧气,但他们受传统错误理论的束缚,没有继续实验。法国化学家拉瓦锡在实验过程中重视化学反应中物质质量的变化,摆脱了传统错误理论的束缚,尊重事实,得出空气是由氮气和氧气组成。
通过介绍人类对空气认识的史话,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
[出示]:文字评价题,对本节课进行评估。
[小结]:听取学生的小结汇报;了解本节课的宏观效应。
[拓展]:设A、B层作业,指导学生阅读相关课外书籍及网站。
竞争性抢答文字评价题。
1.口头小结:本节课认识了空气是由哪些物质组成的?各物质有哪些性质?
2.了解实验室探究空气成分实验的原理及选择药品的依据。
3.通过本节探究课,得到了哪些收获?
4.完成课堂作业,记录准备阅读的课外书籍,查找有关网站。
培养自我评价的能力
培养归纳小结及语言表达能力;拓展视野,迁移思维。
【板书】 第二单元 我们周围的空气
课题1 空 气
一、空气的组成
二、空气的发现史
教学反思
通过学生的亲身探究、设计、动手操作实验,培养了学生科学探究的兴趣,严肃认真的科学态度,同学间合作的互助精神,不但使学生获得了知识,综合能力也得到了提高,利用实验、多媒体教学,生动直观,效果好。学生动手操作能力有待提高。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 【篇3】
一、教学目标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危害,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4.培养学生的化学兴趣。
二、教学重点 培养学生对实验现象的观察和兴趣
三、课时安排 一节课
四、教学方法 师生互动
五、教具准备 投影器
六、教学过程
1.课前准备:鼓励学生通过自己的思考,针对空气,找你最想知道的或是与同学有争论的问题,一一列出,也可以找出有关空气的科普知识小故事。由班长组织进行根据学生兴趣进行投票,选出几个得票高作为同学们学习的课题。课题提出者作为组长,自行组成小组。
2.课堂情况
教师活动
学生活动
设计意图
(引言)同学们,在上课之前。我们先来看一组图片,想想为什么风会动?植物为什么在空气流通的'情况下会长得更快?
看图思考
创设情境,增加学生的学习兴趣
可见空气无时不刻不在我们的身边,对于我们来说是很重要的。那它们究竟是一种什么物质呢?以下我们就来开始我们今天的学习,看看它究竟是何物。请同学们看课本。板书
板书,看书,思考
切入主题
上一堂课已经要求大家去准备了,那现在由各个小组推选一个人起来谈谈你们讨论的结果
根据自己找出的资料,各自谈谈了他们最想知道的和最有兴趣的,并且组与组之间进行讨论
发挥学生的积极性,给他们一个空间去选择自己的喜欢的东西
肯定学生的结果,重点讲那些学生感兴趣的和有疑问的。我们现在一起来看看化学家是如何通过实验得出结论的
二百多年前,法国化学家拉瓦锡用定量的方法研究了空气的成分,先看看他所用的装置图,课本图2-2
找图,看图
进一步引进内容
由拉瓦锡得出的结论是:空气中含有氧气和氮气,其中氧气占1/5;后来陆续发现稀有气体等其他成分。
观看空气成分示意图
那你们想不想来亲眼看一下上面的结论是否正确?
齐声叫好,期待实验
初次接触实验,增强兴趣
教师介绍实验仪器,操作实验并提醒学生观察实验现象的变化
细心观看,跟着老师的操作思考
让学生初识仪器,有利于以后做实验,增强学生的有意识认知
提问:实验现象有什么变化?
学生举手发言
活跃课堂气氛,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而不是被动的听课
解释现象:瓶内增加水约瓶的1/5,说明消耗了氧气。板书:红磷+氧气→五氧化二磷(加热)重点
提出疑问,为什么只消耗氧气而不消耗氮气?
肯定学生的观察仔细,善于思考。现在证明氧气和氮气的性质:取一瓶氧气一瓶氮气,让学生观察其颜色,闻起味道,然后示范操作的规则,请两位同学上来自己操作。取两根带火星的火柴,分别伸进瓶中,发现氧气能支持燃烧,氮气不能
观察实验现象
让学生亲眼去观察,以利于学生从实验中去解答的自己所产生的疑问
空气是一种宝贵资源,所包含的氧气,氮气和稀有气体在我们生活中都有很大的作用,能不能想出日常的例子
学生自由发言
给学生一片天地,让他们有自己的空间
先由图片引出,用以来证明前面的学生的回答的正确与还可以补充他们想不到的或没有见过的。让学生自己去想各种空气成分的作用
看图思考,记笔记
通过生动的图片讲解,有利于引起学生的无意注意
1、氧气用途:潜水、医疗 ;炼钢、气焊; 化工生产 ; 宇宙航行
2、氮气 用途:化工原料(硝酸、化肥);保护气(焊接金属、充入灯泡、食品防腐); 医疗、麻醉; 超导材料 性质 无色、无味、性质不活泼
3、稀有气体 : 保护气(焊接金属、充灯泡);各种用途的电光源;激光技术 ;制造低温环境 (氦); 医疗麻醉 (氙)
学生认真做笔记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用途,知道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培养学生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保护空气:分小组讨论,让学生自由讨论5分钟,环境的变化,例如谈谈郊区的空气与市区空气的不同
通过讨论,由小组推选一个人回答
关注环境 保护环境 养成环保意识 增强社会责任意识
投影图片,形成对比
解释图片。
回忆自己身边的环境与图片中哪个比较相近
形成对比,容易引起注意
放映《后天》电影片段
通过片段,让学生懂得如果环境遭到破坏,受害的始终是我们人类。
缓解压力
3.课后作业:
学生自行分组,设计研究方案,采取调查、采访、实验、统计等方法,共同研究本社区的空气情况,并完成调查报告。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 【篇4】
教学目的:
1、 使学生了解空气的组成。
2、 使学生认识空气是一种宝贵的自然资源。
3、 使学生初步了解空气污染的后果和防止污染的重要意义。
4、 初步培养学生的观察能力;查阅搜集资料的技能;表达与交流能力;为学生提供展示特长和才干的机会。
重点:增强环保意识。
课时:1课时
准备:
1、 搜集资料
在本课前2~3周动员学生多方面搜集有关空气的素材,包括课外读物、科普书籍、杂志、报纸、照片、录像、漫画、实物等。例如:
课外读物:环境知识读本、关于空气的知识、大气污染方面的文章。
照 片:风景地的蓝天、本地的晴天和污染天气、学生外出旅游、交通堵塞、工厂烟囱冒烟,杂志(或照片):酸雨、太空、臭氧层空洞、水灾等照片。
漫 画:大气污染的严重后果。
剪 报:某一期的《大气质量周报》或《大气质量日报》、大气污染报道等。
录 像:空气、酸雨、保护臭氧层、温室效应。
2、 课外预习和调查
结合搜集的素材,阅读课文,查阅有关资料,为在课堂上介绍有关知识做准备。
3、 课前活动(见学生页)
(1)[观察]烟气观测活动。
(2) [小实验] 哪儿的尘土多?
(3)[调查活动]交通流量与空气质量的关系。
4、 布置教学环境 组织学生编写环境墙报、图片、漫画、小论文等,布置教室。
教学过程:
1、 引言
教师用简明的语言说明本节课的意义及教学活动的方法。
2、 观看录像《空气》。
3、 课堂展示。
学生按自选专题,根据课前的准备发言、讨论(一人中心发言,其他人补充)。
4、 讨论(选择以下部分题目讨论)
● 你愿意在树林里还是愿意在室内活动?
● 吸烟会不会污染空气?
● 焚烧树叶、庄稼秸秆会不会污染空气?
● 有哪些减少空气污染的方法?
● 家庭最主要的空气污染来自哪些活动?
● 每天开窗通风换气有什么好处?
● 新装修的居室有没有刺激性气味?
● 你能为保护空气质量做哪些事?
5、 专题讨论“造成空气污染的原因”
6、 课堂小结 教师对学生发言及讨论作必要的补充,鼓励、表扬学生认真自学,积极探索,独立思考、勤于实践态度和方法。 实验的结果和结论并不重要,不要求有统一的结论,重要的是每个学生积极参与及在活动中受到教育和启发。
7、 布置作业 指导举办关于大气的环境专刊、演讲比赛,组织野外活动、参观等。
九年级化学空气教案 【篇5】
【教材分析】
从知识结构来说:空气是学生在化学课上接触到的第一种物质,而学生们在生活中可以从不同的途径获取有关空气的知识,因此本课题教学是很容易引起学生学习兴趣。选择以空气为主题,开始这一单元的教学活动,是符合“从学生熟悉的事物入手,进行科学教育”的原则。
从能力培养来说:从看图了解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开始,到做仿照实验来测定空气里O2的含量,再到学生自主设计实验,可以说教材深入浅出,为以后的学习提供一个合理的思维方式。
从感情培养来说:通过本课题的学习,让学生充分体验到探究的乐趣,对化学学习充满兴趣。
【学情分析】
初中的学习要求学生的思维方式要求逐步由形象思维向抽象思维过渡,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应注意积极引导学生应用已掌握的基础知识,通过理论分析和推理判断来获得新知识,发展抽象思维能力。当然在此过程仍需要以一些感性认识作为依托,可以借助实验或多媒体电教手段,加强直观性和形象性,以便学生理解和掌握。因此做好每一个演示实验和调动好学生的积极性,不断提供动脑的问题情景,提供动手的练习机会,让每个学生参与到学习中来。
【教学目标】
1、知识与技能
(1)了解空气的主要成分;
(2)了解氧气、氮气、稀有气体的主要物理性质和用途;
(3)初步认识纯净物、混合物的概念,能区分—些常见的纯净物和混合物。
2、过程与方法
(1)通过对“测定空气里氧气含量”实验的操作、观察、分析,培养学生能够设计和完成简单化学实验的能力。
(2)通过对空气、氧气等几种常见物质的比较,了解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
(3)通过对空气污染情况的调查,知道空气污染的危害,学会一些简单的防治方法。
3、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产生对化学学科的热爱,培养学生实事求是的科学态度,感受科学发现的过程和所运用的方法,发展相互交流,共同协作的科学精神,初步具备创新意识。
(2)养成关注环境、热爱自然的情感。
【教学过程设计】
新的课程改革倡导从学生和社会的发展需要出发,将科学探究引入课堂,激发学生的主动性,让学生通过亲自经历来体验获取知识的过程,初步形成科学探究的方法。
所以本节课我以学生自主解决“测定空气中氧气含量” 的实验问题为中心展开学习,把本课分为以下几个环节:
1、 目的:创设和谐、轻松的学习氛围,培养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
内容:引导学生从日常生活经验和第一单元的知识出发,先是让学生用多种方式感知空气的存在,接着由学生举实例证明空气含有的多种物质,进而提出探究空气中多种成分(主要是氧气)含量的任务。这样就创设了一个生动而真实的问题情境。
2、 目的:通过抢答,巩固旧知识,为新知识的学习奠定基础。同时活跃课堂气氛,通过学生自主实验调动学 生的积极性。
内容:讲述空气的发现史,然后出示拉瓦锡的照片以及拉瓦锡研究空气成分所用装置的图片,并讲述拉瓦锡发现空气组成的故事。从而提出问题:拉瓦锡实验的原理?
仿照拉瓦锡实验的原则,我们也来测定空气里氧气的含量。
展示实验所需的仪器,并组织学生抢答下列问题:
(1)有关仪器的名称;
(2)集气瓶中有物质吗?
(3)谁能说出空气的成分有哪些?
要求学生按教材中图2-3连接装置并实验,适时指导学生观察实验现象、记录实验结果。
3、 目的:让学生在观察与讨论中发现问题、提出问题、解决问题,从中培养科学观察、规范表达和分析问题的能力。树立实事求是、严谨务实的科学态度。
内容:同组讨论:实验过程中观察到什么现象?分析原因?引导学生从两方面来分析:
(1)实验成功,描述现象;
(2)实验失败,寻找原因。
小结:由于红磷燃烧消耗瓶内的氧气,导致集气瓶内的气压减小,因而水倒流。
4、目的:对实验现象作进一步的分析、探究,培养学生的探索精神。
内容:讨论与思考:为什么要用红磷?能否用木炭或硫粉?
然后进行分组实验:两组同学分别用木炭和硫粉重复上述实验,比较两次实验的不同,分析原因。并自由发言。
5、 目的:引导学生对所获得的事实与证据进行归纳,得出结论。培养学生的规范表达能力。
内容:在上述探究活动的基础上,阅读教材有关内容,师生共同归纳空气的主要成分:
由与红磷反应的气体(氧气)和与红磷不反应的气体(氮气)组成。
6、 目的:拓宽学生的创新思维,扩大学生自主探究的空间。
内容:引导学生对以上实验进行回顾与反思,并思索对本实验是否有改进方法。对较好的改进方案给予充分的肯定和鼓励。及时提供其实验设备,让学生利用自己所设计的方案完成实验。
7、 目的:让学生学会运用比较的方法,通过比较,可清晰地掌握概念。
内容:比较:氮气、二氧化碳、红磷、空气、河水、矿泉水等物质,从而得出混合物和纯净物的概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