初一的个人阅读心得范文10篇
阅读著作要像读文学作品一样的慢,但读者的眼睛经常离开书本,对书中的一字一句都细加思索,捕捉作者的真正的用意,从而理解其中的深奥的哲理。下面是好好文库小编给大家整理的关于初一的个人阅读心得,欢迎大家来阅读。
初一的个人阅读心得1
悲剧,总会催人泪下,确切的来说,它不止催人泪下,还有使人惋惜的,常常被称作喜剧的反义词。悲剧并不局限于戏剧中,现实中也有。不过,有的悲剧是伟大的。这里,我要讲的关于我们学的课文——《伟大的悲剧》。
这篇文章讲述了在1911年底,挪威探险家阿蒙森和英国探险家斯科特一行人在南极展开的一场富于戏剧性又令人心酸的角逐,结果阿蒙森捷足先登,斯科特失败,斯科特在返回时与严寒搏斗了两个多月后,最后长眠于冰雪之中的故事,这其中,斯科特伟大的精神和悲壮的结局也让我们的心灵受到了抨击和震撼
他们虽然葬身于极地,但他们的灵魂却得到了升华;他们虽然在角逐上失利,但他们不会感到羞愧。
当我一遍一遍的阅读完斯科特他们的事迹,眼前那一位位坚持不懈,视死如归的英雄用他们的脚印在南极洲上叙述这一切。他们叙述着他们的悲惨,叙述着他们的高尚,还叙述着他们对一切一切的爱。
这里的自然界是冷酷无情的,千万年来积聚的力量能使它像精灵似的召唤来寒冷、冰冻、飞雪、风暴使用这一切足以毁灭人的法术来对付这五个鲁莽大胆的勇敢者。
但是,斯科特一行人并没有退缩。 他们在困难面前,他们没有推卸责任。风雪可以把人的身体吹跨,但吹不倒的是英雄们彼此关爱的心。奥茨在暴风雪的严酷摧残下,他渐渐倒下,他想一个人默默离去。因为这样才不会成为大家的负担。但他的建议被拒绝了,因为大家不愿放弃任何一个,尽管现实是多么残酷。但奥茨还是走了,走的很静很静。他认为只有牺牲自己,大家才有希望,没必要因为他一个人,而使得大家都被吞没在这荒芜人烟的极地上。是什么样的一种力量,是一个人心甘情愿得牺牲?是这一种力量,一种舍己为人的力量,一种团结的力量,是一种在危难关头,想到的是他人的利益,而把自己看得微不足道的精神力量。而这种力量就是人格的体现。毫不做作。
阅读完他们人生的最后一刻,我看到了如此之多英雄的撰写。他们虽然失败了,但他们却显示出了英国人民的绅士风度,吃苦耐劳;他们虽然葬身于极地,但他们的灵魂去得到了升华;他们虽然在角逐上失利,但他们不会感到羞愧。因为他们努力过,付出过,在人生的道路上他们留下过一串珍贵的足迹。出处 HaoHaowenkU.cOM
有句话说得好,“死亡不是生命的终止,而是生命的升华。”这就像课文中的那句话:一个人虽然在同不可战胜的厄运的搏斗中毁灭了自己,但他的心灵却因此变得无比高尚。这已经表现他们为事业而献身的精神是无比高尚的。
虽然他们去世多年,但我相信,他们的高尚精神永远活在人们的心里,永远不会被人们放弃或遗忘。悲剧,是伟大的……
初一的个人阅读心得2
在拜读这篇文章之前,我曾在小时候品读过《马克思与恩格斯选集》第三册的摘要。当时年级尚小,记忆中所遗留的,只是巴黎公社的浴血,以及“我”在其中斡旋的奋战。懵懂的我不懂生命的意义,只看到了文中“我”独到的见解,和条条理论——在那时,唯一被我记住的,不过是“政治不是只属于某些资本家,而是每一个无产阶级人民”而已。而这种概念,或许潜移默化的影响了我这一生的价值观吧。
自那时起,我对马克思就有了一种莫名的好奇——他到底是个怎样的人,伟大思想之泉眼又是什么?白驹过隙,当我一次次被他完美的证明折服,一次次对他的奇闻异事莞尔,我终于摸索完了他的一生,“死如秋叶之静美”,不过如此。而恩格斯《在马克思墓前的讲话》,是我读过的最沉重的悼文。或许不了解他的人,看到的只是被罗列的成就,被提及百遍的事例,然而在我的眼中,这就是他一生的“骨骼”,我记忆中他遗留下的著作,就是我眼中他丰满的“血肉”,而他传承下的思想,融在我的三观之内,便是“灵魂”。恩格斯这篇悼文,因为翻译的缘故,终伴着晦涩。字词句间的沉重,难以从文字直接领略,而我整篇读下来,却觉得它直击我的灵魂。
悼文不长,译成中文不过千八百字。第一句话便重如磐石——3月14日下午两点三刻,当代最伟大的思想家停止思想了。不错,这“最”字他当之无愧。当资本主义如日中天的时代,他看到了太阳里的黑子,看到了江波之下的暗涌——无产阶级民众生活的苦难。当劳动生产力富裕时,脑体劳动逐渐的泾渭分明,使阶级产生。此慧眼不过是开启真理之门的其中一把钥匙,而律师家庭的他,视野未被局限,他“看到了”并且开始了伟大思考的第一步。
人类世界有其发展规律,恩格斯把它总结为:“直接的物质的生活资料的生产,从而一个民族或一个时代的一定的经济发展阶段,便构成基础,人们的国家设施、法的观点、艺术以至宗教观念,就是从这个基础上发展起来的,因而,也必须由这个基础来解释。”这个基础,就是所谓“生产”,从“生产方式”产生“阶级层次”,从“阶级层次”反作用于“生产力”,这个理论便是马克思一生所获之一,他在《资本论》里更有深刻的论证。恩格斯在悼文之中,第一个提及了这简短的理论,作为马克思一生的第一个制高点。我不仅莞尔,若是换任何一个与他同时代的人,出生在一个律师的家庭,或许仅仅不过享受着惬意的生活吧。但马克思看到了无产阶级的困窘,看到了现代资本主义的运作规律。或许这便是孟子所谓的明察秋毫,慧眼独具。
纸上谈来终觉浅。马克思的一生发现了真理,并为此做了奋斗。在悼文中,恩格斯阐述了他在最早的《莱茵报》、巴黎的《前进报》,《德意志—布鲁塞尔报》等等的报道上,不断绘制着自己思想的蓝图。而当一个人真正了解到马克思的生平,就会真正的明白——这一篇篇文章的背后,除了他的思想,更是他一生中的缤纷的故事。由于普鲁士政府的压迫,一怒之下离开《莱茵报》;脱离普鲁士国籍,和恩格斯一起完成了《德意志意识形态》;在精神焦虑,疾病缠身的情况下,著《资本论》……马克思的一生充斥着革命与奋斗。他的每一段思想都好似给予当代及现代的无产阶级的“指南针”。当然,他的一生也收获了燕妮爱情,和被人传颂至今的,与恩格斯的伟大友谊。或许他的一生因革命而飘零,不过他收获的感情,依旧使他的生命充实而又富有激情。
然而,古有盖文王拘而演《周易》;仲尼厄而作《春秋》……每一个伟大成就的诞生,都少不了必先苦其心志的种种磨难。马克思的一生,遭到了资本主义家的嫉恨与污蔑。各国政府都驱逐他,资本主义者都咒骂他——或许因为他的理论与当代社会反其道而行之,超越了现代之所见。不过珍珠在阴暗的贝蚌产生,白杨会在贫瘠之地出苗,马克思的理论在重重压迫之下,依旧不停止自己的思想,而成就了一代伟大的革命家。终在多年之后,正如恩格斯在悼词中所述——“现在他逝世了,在整个欧洲和美洲,从西伯利亚矿井到加利福尼亚,千百万革命战友无不对他表示尊敬、爱戴和悼念。而我敢大胆地说:他可能有过许多敌人,但未必有一个私敌”。直到今日,越来越多的人选择对马克思脱帽致敬,人们才领略其发现之伟大,其为人之正直。我读着这篇悼文,仰之弥高,钻之弥坚。一代革命家,思想家,是我们当代中国社会政治体系的思想基础,是我们每一位无产阶级民众都应致谢与爱戴的人物。
一篇并不普通的悼词,是这位斗重山齐大师的最终诠释。我读完此文,感慨许久,叹其所遇不平,敬其坚强不屈。我坚信,马克思那伟大的思想,已融在我们千千万万无产阶级人民的血脉中——正如悼词最后所言,他的英名和事业将永垂不朽。
初一的个人阅读心得3
在老师的推荐下,我用心地阅读了林海音的《城南旧事》,鲜明的人物时时浮现在我脑海里,如:惠安馆的秀贞,可怜的妞儿,但印象最深刻的,却是助人为乐的小英子。
这本书主要讲的是:英子在五岁时与父母飘洋过海来到北京,住在城南的一条胡同里,一住就是二十几年,这也就成了她的第二个故乡,这里对她的意义十分的重要!
在城南住的那二十几年,英子有一颗助人为乐的心。当我读到,英子为了让别人一家团聚,竟然把妈妈的手镯去给他们做盘缠。英子在内心挣扎下做出了这个决定,因为英子觉得,帮助别人是件好事,她才决心去偷妈妈的手镯,让那家人得以团聚。要是英子选择了不帮助那家人,我想英子也会良心过意不去。偷家里的东西去帮助别人,这几乎是一个成年人都做不到的,可为什么英子却做到了呢?那是因为英子有一颗善良的心,这让我想起了一句名言:在人生的旅程中,每个人的生活都离不开别人的帮助,因为自然界的任何事物都是一个普遍联系的整体,没有谁能够脱离周围的事物而孤立存在,但在接受别人帮助的同时,我们也要学会去帮助别人。
世界上很多名人都是在苦难中长大的,雷锋叔叔就是其中的一位。一次,他外出在沈阳车站换车时,一位妇女要去吉林看丈夫,可是车票和钱弄丢了,雷锋叔叔用自己的补贴费,买了一张去吉林的火车票给她,那位妇女含着泪说:“大兄弟,你叫啥名字啊?家住哪里?”雷锋叔叔回道:“我叫解放军,住在中国。”生的伟大,死得光荣!
虽然雷锋叔叔去世了,但他助人为乐的精神,却永远留在了人们的心田!
读了《城南旧事》这一本书,使我明白了:助人为乐不是嘴上说说,要用实际去证明,用心去证明。正如伊索曾说:“应当在朋友遇到困难的时候给予帮助,不可在事情已经绝望之后再说闲话。”
初一的个人阅读心得4
最近几天我读完了杰出的语言大师——老舍的《骆驼祥子》一书,当我郑重的翻过最后一页,我不禁掩卷沉思。
这本书真实地描绘了北京一个人力车夫—祥子的悲惨命运。祥子来自乡下,当他拉着租来的洋车成为一名人力车夫时,就梦想着有一辆自己的车。样子通过自己三年的省吃俭穿,终于买上了一辆车。可是,好景不长,新车刚拉了半年,就因兵荒马乱被拖走了,只带回了三头骆驼。祥子并没有放弃,把骆驼卖了,继续狠命的拉车赚钱,攒钱买车,可还没有买上车,祥子的积蓄便被孙侦探敲诈走了。当他再次拉上自己的车,是以和虎妞崎岖的婚事为代价。好景不长,虎妞死于难产,为了给虎妞办丧事,祥子卖掉了自己的车。他的希望也消失了,再加之喜爱的女人小福子的自杀,更是吹熄了仅存的一丝希望之火。于是,祥子厌恶拉车,厌恶劳作。从一个有上进心、天天辛苦劳动的人堕落成一个成天吃喝嫖赌的浪荡子。
当我读到:“拉到了终点,祥子的衣裤都拧出得出汗,哗哗的,像刚从水中捞出来的。他感到疲惫,可是很痛快的,值得骄傲的。”这句时,我从这句话中感受到了祥子的辛劳。为了挣到钱,他顶着炽热的太阳,不惜被汗水洗礼。还有祥子的吃苦耐劳。
再当我读到“他吃,他喝,他嫖,他赌,他懒,他狡猾,因为他没有了心,他的心被人家摘去了”这句时,我愤怒了。“旧社会!可恨的旧社会!”这几个字猛地敲打着我的心灵—我愤恨因为它腐蚀了祥子的可贵品质,摧残了祥子的美好人生。此时,我不禁想要问道;“为什么?旧社会为什么不让好人有好出路!为什么?”顿时,愤怒和惋惜之情溢满心间,我愤怒,愤怒旧社会的黑暗,劳动人民没有出路。我惋惜,惋惜祥子命运的悲催。可恶的旧社会,让劳动人民没有好生活过;可恶的旧社会,让一个正直善良的人沦为社会的垃圾;可恶的旧社会,四处都是黑暗,没有一丝光明。
读了《骆驼祥子》,我深深感受到旧社会的底层人民的痛苦。我们应该珍惜现在的幸福时光,好好学习,把祖国建设的更加强盛,让人民永远能安居乐业。
初一的个人阅读心得5
学校最近发下来新版《中小学生守则》《中学生日常行为规范》的相关条例规定,要求人人背诵,看了之后,我感触良多。
“自尊自爱,注重仪表”、“诚实守信,礼貌待人”、“遵规守纪,勤奋学习”、“勤俭节约,孝敬父母”、“严于律己,遵守公德”……这一条条、一例例不都是为了让我们成为品学兼优的新世纪中学生吗?只有严格遵守上面的要求,我们才能身心健康发展。
波得在马路上飞快地奔跑着。别人问他为什么跑这么快,他气喘吁吁地指着路牌说:“你看,上面写限制时速20公里,应该遵守交通规则呀!”这是一个小笑话——你可别笑。虽然波得的行为是有点可笑,可他遵守交通规则的初衷是对的。生活处处有规则,如果不遵守这些规则,我们的生活将会变成一团乱。遵守规定,才能使社会更加安定,这体现了一个人的道德修养。
中国留德大学生曾在德国做过一个实验:在相邻的两个电话亭上分别标上“男”“女”的字样,第二天再去检察。结果让这些大学生大为吃惊,这些德国人竟然像走进“男厕”“女厕”一样分别走进了自己的电话亭,“男亭”这边排起了长龙,而“女亭”这边空无一人。为什么德国人宁愿排队也不去另外一边打电话呢?当大学生们把疑问抛向人们时,那些德国绅士们无一不回答道:“那边是专为女士准备的,我们只能在这边打,这是秩序啊!”
伟大的无产阶级革命家列宁有一天在处理完公务后想去理发,当他迈进一个理发店时,看见这家小店只有两个理发师,很多人都在排队等候。列宁同问哪位同志是最后一位,大家发现列宁来了,都纷纷起身让座。列宁微笑着说:“谢谢同志们的好意。不过这样做是不对的,每个人都应该遵守公共秩序,按照先后次序理发。”说着,他便坐在了最后一位。
你看,小到一位公民,大到总统,都如此遵守规则,更何况我们祖国未来的希望——正在祖国阳光照耀下茁壮成长的青少年呢?
“世界上的一切都必须按照一定的规矩秩序各就各位。”
是的,这个世界上的一切规则都是为了让我们平静生活而存在的,都是建立在大部分人的利益基础上的。如果有谁想打乱这些规则,人们的生活就会陷入混乱。正如学校的这两份规矩一样,只要我们能好好履行,我们的校园一定能变得更加文明和谐,创造出良好的学习氛围。
生活处处有规则。只要能严格遵守我们生活中无处不在的规则,我们的社会一定会变得更加美好。
初一的个人阅读心得6
《呐喊》是鲁迅先生所作短篇小说的结集,它真实描绘了中国从辛亥革命到五四运动的社会生活,揭示了种种深层次的社会矛盾。《孔乙己》便是其中最具代表性的一篇典范之作。
鲁迅笔下的孔乙己是一个下层知识分子---穿着又脏又破的长衫,说起话来满口的“之乎者也”,时刻不忘在人们面前显示自己是与众不同的读书人,甚至当别人戏弄他时,他还一再表现出自己自命不凡、孤芳自赏的傲气,只有当人们触及到他内心的伤痕时:“孔乙己,你怎的连半个秀才都捞不到呢?”,他才会显出颓唐不安的神色。
在《孔乙己》中,有一处描写的故事让我感受颇深:孔乙己到丁举人家偷书,结果被打折了腿。孔乙己是个读书人,丁举人同样也是一个读书人,既然都是读书人,丁举人怎会打孔乙己呢?孔乙己穷困潦倒,受人讥讽,被人嘲笑。但同为读书人的丁举人却横行霸道,作威作福。孔乙己和他的对比,使人深刻感受到封建社会科举制度的罪恶。
这篇文章还反映了社会的冷酷无情-当掌柜向顾客询问孔乙己的下落时,只得到了一个模棱两可的回答:“谁晓得?许是死了。”在这里,人们对孔乙己的冷漠态度和当时世态的炎凉毕现无余,令人震惊!
读到最后,我也明白了,孔乙己因封建科举制度的残害而变得麻木不仁,至死不悟,始终不明白自己终生穷困落魄的原因,这才是他性格中最可悲的东西。
初一的个人阅读心得7
读完《骆驼祥子》这本小说 ,使我感触良多。
读了《骆驼祥子》这本书后,我从中了解到了在当时混乱的社会里,人们过着什么样的生活。 这部小说以二十年代末期的北京市民生活为背景,以人力车夫祥子的坎坷悲惨生活遭遇为主要情节,深刻揭露了旧中国的黑暗,控诉了统治阶级对劳动人民的深切同情。
小说主要讲了一个车夫的苦难史,描绘了旧社会如何把一个正直,善良,自食其力的车夫从肉体到灵魂加以毁灭的过程。骆驼祥子善良淳朴,,他的唯一愿望就是买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来拉,做一个独立的劳动者。后来,经过3年拼死拼活的努力和积蓄,他好不容易买到一辆属于自己的人力车,但是没过多久,却被大兵抢走,接着反动政府的侦探又骗去了他所有的积蓄,接着虎妞对祥子那推脱不去的感情又给祥子带来困惑,最终,祥子娶了虎妞,并用虎妞的钱买了一辆车,很快,又不得不卖掉以料理虎妞的丧事。他的这一愿望在经过多次挫折后,终于完全破灭。他所喜爱的小福子的自杀,熄灭了他心中最后一朵希望的火花,他丧失了对于生活的任何信心,从善良朴实而沦为自甘堕落。这个悲剧有力地揭露旧社会把人变成‘恶魔’的罪行。深刻地揭示了生产这个悲剧的原因。这个故事,反映了无资产劳动人民的生活,命运与遭遇。祥子本是一个对生活充满希望的人,但因一系列社会给他的挫折使祥子恨透世界。
这本书让我认识到旧社会是多么的腐败,多么昏暗,竟然有把人变成‘恶魔’的罪行。祥子仅仅是北京一个普通得不能再普通,平凡得不能再平凡的人力车夫,但这个腐败的社会还是不能放过他,折磨祥子的肉体,他的灵魂,他的梦想,沦落为自甘堕落的人。
古人云‘一分耕耘,一分收获’可祥子忠厚老实,勤劳努力。但为什么最后被社会逼入如此绝境。
其实祥子只是当时社会的一个典型,他的下场就是当时社会所有无资产级别的人们的下场。从中可以了解到,在当时昏暗的社会里,人们是过着怎样的生活。
祥子他后来被腐朽社会抢去了梦想,可我们完全有条件将它们保管好。相信只要我们不放弃梦想,就会可克服一切困难,直到胜利。
初一的个人阅读心得8
“读书足以怡情,足以傅彩,足以长才。”书中的故事,总会带给我们许多许多人生的哲理。怡情养性,陶冶情操,有时并不需要费些金钱去学绘画、练书法,你只需捧起一本书,细细咀嚼书中的文字,就能使心灵平静,使你有从内而外的蜕变。
读书,是要读好书的。论古今中外名著,《红楼梦》告诉我们“极盛必衰”的道理;《圣经》给我们以心灵的启迪;《史记》又给我们讲述了中华上下五千年的辉煌历史……不过,在如此之多的经典名著之中,我最为感受深刻的还是《鲁滨逊漂流记》。
《鲁滨逊漂流记》讲述了这样一个故事:英国人鲁滨逊再一次航海中遇到风暴,不幸流落到了一座荒岛之上,度过了二十七年的时光。他凭借着自己的聪明才智和从船上带来的一些生活必需品,克服了重重困难,甚至还种植麦子做面包、圈养野山羊得到羊奶、羊肉。他为了保护自己不受野人杀害,驯服了野人“礼拜五”,让他成为自己的仆人。最后,鲁滨逊遇到了一艘轮船,在船长的帮助下回到了英国。
读完了这个故事,我被鲁滨逊的机智、勇敢所震撼。一个人能在什么都没有的情况下,生活二十七年,不被任何困难所打倒,还能对自己曾经的荒诞行为进行反思。这些情况,足以证明鲁滨逊内心的强大和他过人的智慧。他自己独立生活了这么多年,也表现出他的独立能力十分之强。他的经历,完全是我们不敢想象,也无法做到的。也许你认为,鲁滨逊不过是依靠着从船上带去的物资以及无人岛上的资源活了下来,没什么大不了的。那你就错了。试想,若你一人漂流到一座荒无人烟的小岛上,天天面对生存的危机,你能支持下去吗?恐怕,光是来自我们内心的孤独和恐慌,我们也会对生活失去信心,丧命荒岛。由此可见,鲁滨逊那过人的坚强、毅力、独立、智慧,的确值得我们好好学习。
在我们的身边,有些人可以做到如鲁滨逊般顽强,不惧任何困难,但更多的人,却总在困难面前选择退缩。横在他们面前的鸿沟,不是困难,而是对自己的放弃。以我们七年级学生来说,我们刚步入中学大门,对未来充满憧憬,总幻想着,在三年后自己会考上哪所优秀的学府。这也是遥远而艰巨的任务。但我们会放弃吗?不会。我们一步一步,脚踏实地,总会登上那个光芒万丈的顶峰。
我们所有人,不管是妇孺还是老人,都必须学会坚毅,学会勇敢。也许我们不会遇到如鲁滨逊般的境遇,但我们必须有鲁滨逊般的精神。《鲁滨逊漂流记》中描写的不仅是鲁滨逊对困难的态度,更应该是我们所有人对困难的态度。我们的一生会遇到许多困难,我们正是在困难之中成长,乐观地面对困难,从某个层面来说,困难其实给予了我们许多许多。
有一种说法,人的一生,就是一本书。人生路漫漫,我们身上的美德也并非一蹴而就,但我们必须从现在做起,对我们自己负责,走好我们的人生道路,才不负这大好年华。
初
一的个人阅读心得9
放假这几天学校要求我们读数学家小故事。我看了许多篇小故事,其中有两篇小故事给我的印象极为深刻,它们分别是《小欧拉智改羊圈》和《数学神童希帕蒂亚》。
《小欧拉智改羊圈》讲述了欧拉爸爸设计了一个长40米,宽15米的长方形羊圈,施工过程中发现围羊圈的材料少了10米。父亲在增加材料和缩小羊圈之间难以取舍时,小欧拉想出了办法,他将长方形羊圈的长缩短了15米,宽延长了10米。经过这样一改,原来长方形的羊圈变成了一个边长25米的正方形。而正方形的周长是 25×4= 100米,正好比原来长方形的周长(15+40)×2=110米少了10米,这样材料刚好够用。同时正方形的面积是25×25=625平方米,也比原来面积40×15=600平方米大了一些。欧拉的方法做到了一举两得,既节省了材料,又扩大了面积。
《数学神童希帕蒂亚》讲述了女数学家希帕蒂亚10岁时,父亲带她去测量金字塔高度的故事。在一般人的眼中,测量物体的高度是件很简单、很容易的事情。可是因为希帕蒂亚的父亲是一位数学家,他要求女儿用最简单的方法来测量,这可就不容易了。小希帕蒂亚在和父亲散步时,意外的发现自己的影子和父亲的影子重合了,由此聪明的希帕蒂亚想到了运用身高和影子长度成正比例的方法间接测量金字塔的高度。因为:人的身高÷人的影子长=金字塔高÷金字塔影子长,所以在已知人的身高的条件下,分别测量出金字塔影子的长度和人的影子的长度,就可以很容易的计算出金字塔的实际高度了。
小欧拉和希帕蒂亚没有按常人固有的思路去思考问题,而是开动脑筋另辟蹊径,用别人意想不到的方法解决了生活中的难题。
跟欧拉和希帕蒂亚比起来,我感到脸红。每当在学习中有了困难和问题时,我很少换一种方法去思考,总是直接求教于妈妈和老师。通过读欧拉和希帕蒂亚的故事,我深深体会到勤思考、善观察、多角度思考问题的重要。
以后每当我们在学习和生活中被难题所困扰时,不仿学学欧拉和希帕蒂亚,换一种方法去思考,很可能难题就迎刃而解了。
初一的个人阅读心得10
今年是中华人民抗日战争暨世界反法西斯战争胜利70周年,学校组织我们阅读了《铭记历史 圆梦中华》,通过这次的阅读让我知道了之前所不太熟悉的故事,同时这次阅读让我更深刻地了解了那段血与泪的历史,那是一段抹之不去的屈辱历程。
通过这次阅读让之前对战争并不太了解的我更深刻地感到对当时日本人残忍,对他们之前所犯下的滔天罪行更是无法抹灭的。书中让我记忆最深的是九一八事变与南京大屠杀。
1937年惨绝人寰的南京大屠杀让我心中久久不能平静,当看到有两名日本军官在他们的长官的鼓励下进行了‘杀人竞赛’,他们的残暴让人骇听。他们的这种行为还能被称为“皇军的英雄”,是多么没人性多么可憎。还有那日军每天从早到晚把一车车的中国同胞拉到江边用机枪扫射,天啦,30多万的无辜的老百姓成为了他们手下的战利品,他们把这一切罪恶的事干完后,还不知羞耻,闯入各类图书馆、博物馆、纪念馆进行剥夺与抢劫,在中国大地上烧杀抢掠,无恶不作。如今想起,一幕幕仍真真切切地浮现在眼前。
但是,今天,我们不可能向日本发动一场报复性的战争。我们现在只能做的就是从国力上超过日本,赶上世界。这样,才能告慰那残遭劫难的30万同胞。令人心痛的是,在某些方面与西方及日本比较,我们还多有不及!当年落后就要挨打,如今落后就必遭淘汰。这不得不令我们深思。我们应该吸取教训,为历史谱写新的辉煌,像我们的祖辈那样,把青春和生命融入这场风起云涌,翻天覆地的改革之中!
我相信,经过我们共同的努力,在不久的将来祖国一定会更加繁荣富强,科技也一定更加发达,中国将永远屹立在世界的强国之林。